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 历史回眸 >> 主要论著
论文
发布时间: 2016-10-17    点击次数:

1)         蔡蕃. 北京通惠河考[J]. 中原地理研究,1985,01:49-57.

2)         蔡蕃. 元代的坝河——大都运河研究[J]. 水利学报,1984,12:56-64.(获中国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奖)

3)         蔡蕃.历史上北京的漕运和城市供水排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4)         陈方舟, 谭徐明, 李云鹏, 王力, 邓俊. 丽水通济堰灌区水利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启示. 2016(4): 260-266 (中文核心)

5)         陈方舟,李云鹏,谭徐明,等.基于清宫档案的北疆地区旱灾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6):53-57 (中文核心)

6)         陈方舟,谭徐明. 第2届中国近代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01:132-133.

7)         陈茂山,周魁一. 海河流域水环境危机和适度恢复对策的探讨[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03:66-70.

8)         陈茂山,周魁一. 试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兼及海河流域水环境适度恢复对策的讨论[J]. 水利发展研究,2002,12:21-25+76.

9)         陈茂山. 试论清末民国时期太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和减灾活动的时代特征[J]. 古今农业,1993,02:27-32+87.

10)     程鹏举,周魁一.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始末[J]. 中国科技史料,1988,02:74-80.

11)     程涛,吕娟,张立忠,苏志诚. 区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即时评估模型实现[J]. 水利发展研究,2002,12:40-43+47.

12)     邓俊,谭徐明,万金红. 工程运行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三峡工程博物馆策划[J]. 中国水利,2012,21:20-23.

13)     邓俊,谭徐明,王英华,刘建刚.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03:203-207.

14)     邓俊. 水利工程对西湖景观的造就[J]. 中国水利,2013,18:60+63.

15)     邓俊. 珠江水利资源概况[J]. 中国三峡,2011,08:44-48.

16)     耿庆斋,安波,朱星明. 基于元数据的水利科学数据汇交体系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2009,05:81-85.

17)     耿庆斋,缪纶,段媛媛,李江华. 基于Google Maps API的Web地图服务系统研究及应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01:62-66.

18)     耿庆斋,缪纶,徐海卿,朱星明. 水利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构架与实现[J]. 水利水电技术,2008,05:85-87.

19)     耿庆斋,王冠华,林林,张伟兵. 基于WebGIS的数字水科院地理信息系统框架体系设计与实现[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01:60-64.

20)     耿庆斋,王冠华,张伟兵,林林. 面向信息共享的科研单位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2014,04:21-24.

21)     耿庆斋,叶茂,王冠华,段媛媛. 基于MPI的Beowulf集群系统构建及评测[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03:47-50.

22)     耿庆斋,张行南,郭亨波,况惠恒. 地理信息系统与一维水质模型的集成开发[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S2:35-36+110.

23)     耿庆斋,张行南,王思宇. 基于MO的二维正交曲线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2006,03:18-20+98.

24)     耿庆斋,张行南,朱星明. 基于多维组合的水利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及其编码结构[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346-350.

25)     耿庆斋,朱星明. 基于WebGIS的中国大坝空间数据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水电能源科学,2007,06:44-47.

26)     耿庆斋,朱星明. 水利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研究与构建[J]. 水利学报,2007,02:233-238.

27)     郭树.洪泽湖两百年的水位.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8)     郭涛. 成都环境水利的变迁[J]. 大自然探索,1983,04:93-98.

29)     郭涛. 历史上关于在黄河下游滞洪的主张[J]. 人民黄河,1984,06:52-54+63.

30)     郭涛. 明代黄河双重堤防的滞洪落淤作用[J]. 农业考古,1983,02:59-64.

31)     郭涛. 潘季馴以水治沙的治河方策[J]. 人民黄河,1983,01:72-75.

32)     郭涛.明代黄河堤防的建设.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33)     郭涛.潘季驯的治黄思想.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34)     郭迎堂. 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地震水灾分析[J]. 灾害学,1993,01:82-85.

35)     郭迎堂. 1939年的天津水灾及天津市的防洪减灾对策[J]. 灾害学,1993,04:78-81.

36)     郭迎堂. 从《清史稿》看清代淮河流域的水灾——兼述1991年淮河水灾的历史原因[J]. 灾害学,1992,01:61-66.

37)     贾振文、姚汉源.清代前期永定河的治理方略.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38)     贾振文. 北京水灾及其社会影响[J]. 灾害学,1991,01:65-67.

39)     贾振文. 历史上黄河流域特大地震对水利工程及环境的影响[J]. 人民黄河,1990,03:69-72.

40)     蒋超、姚汉源.明清时期天津的城市防洪堤防.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41)     蒋超. 明清时期天津的水利营田(续)[J]. 农业考古,1992,01:223-226.

42)     蒋超. 明清时期天津的水利营田[J]. 农业考古,1991,03:234-239+244.

43)     李云鹏,陈方舟,王力,邓俊,万金红. 灌溉工程遗产特性、价值及其保护策略探讨——以丽水通济堰为例[J]. 中国水利,2015,01:61-64.

44)     李云鹏,吕娟,万金红,邓俊. 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策略探讨. 水利学报,2016(9):70-80

45)     李云鹏,谭徐明,刘建刚. 三江闸及其在浙东运河工程体系中的地位[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02:121-124.

46)     李云鹏,谭徐明,王力,万金红. 模型复原技术在水利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京杭运河南旺枢纽为例[J]. 中国水利,2012,21:14-17.

47)     李云鹏,谭徐明,周长海,周长荣,万金红,刘建刚.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5):49-54

48)     李云鹏. 灵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J]. 中国三峡,2011,08:34-43.

49)     李云鹏. 论浙东运河的水利特性[J]. 中国水利,2013,18:58-59.

50)     刘建刚,罗纨,贾忠华. 银南灌区控制排水实施效果分析[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01:40-43+56.

51)     刘建刚,裴源生,赵勇. 不同尺度农业节水潜力的概念界定与耦合关系[J]. 中国水利,2011,13:1-3.

52)     刘建刚,谭徐明,邓俊,王英华. 大运河遗产水利专项规划的保护与利用策略[J]. 中国水利,2012,21:10-13.

53)     刘建刚,谭徐明,万金红,马建明,张念强. 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及典型场次旱灾对比分析[J]. 中国水利,2011,09:17-19+42.

54)     刘建刚,万金红,谭徐明,马建明,张念强. 2009年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及与历史场次干旱对比分析[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02:196-200.

55)     刘建刚,赵勇,裴源生,谭徐明. 基于水分胁迫的植被生长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灌溉排水学报,2012,02:112-115.

56)     刘建刚,赵勇,裴源生,谭徐明. 徒骇马颊河流域不同尺度农业节水潜力[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01:50-53.

57)     刘学峰,苏志诚,吕娟,屈艳萍. 城市抗旱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探讨及实践[J]. 中国防汛抗旱,2009,06:15-18.

58)     刘洋. 浅析唐、五代时期水患与蝗灾的关系[J]. 中国水利,2006,18:52-53+57.

59)     刘洋. 唐及五代时期长江流域水患[J]. 中国水利,2005,06:59-62.

60)     吕娟,高辉,孙洪泉. 21世纪以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及成因分析[J]. 中国防汛抗旱,2011,05:38-43.

61)     吕娟,屈艳萍,吴玉成. 重庆市干旱灾害脆弱性分析[J]. 中国水利,2006,23:30-32.

62)     吕娟,苏志诚. 区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在太湖流域的应用研究[J]. 中国水利,2008,17:9-12.

63)     吕娟,张伟兵,朱云枫. 历史水灾档案信息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02:63-67.

64)     吕娟,周魁一. 洞庭湖的萎缩:人类围垦是自然淤积的三倍[J]. 中国水利,1999,12:46.

65)     吕娟. “咽喉”淮安[J]. 中国防汛抗旱,2016,03:90-92.

66)     吕娟. 王莽与科技[J]. 中国水利,1996,01:27.

67)     吕娟. 我国的防洪抗旱减灾与脱贫[J]. 中国水利,2003,06:59-61+4-5.

68)     吕娟. 我国干旱问题及干旱灾害管理思路转变[J]. 中国水利,2013,08:7-13.

69)     马建明,刘昌东,程先云,吴剑.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综述[J]. 中国防汛抗旱,2014,06:9-11.

70)     马建明,陆吉康,张念强,兰翔. 二维水动力学洪水风险分析平台设计与研发[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01:21-27.

71)     马建明,陆吉康. 防洪模拟中的地形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J]. 水利学报,2004,08:71-75+80.

72)     马建明,许静,朱云枫,张伟兵. 国外洪水风险图编制综述[J]. 中国水利,2005,17:29-31.

73)     钱勇峰,祝卫东,杜斌.坝基帷幕灌浆在新路岙水库维修加固中的应用.建筑技术开发,2009.07        

74)     屈艳萍,高辉,吕娟,苏志诚,程晓陶,孙洪泉.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中国农业旱灾风险评估[J]. 水利学报,2015,08:908-917.

75)     屈艳萍,郦建强,吕娟,苏志诚,邱冰,李爱花. 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总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J]. 水科学进展,2014,02:297-304.

76)     屈艳萍,吕娟,程晓陶,苏志诚. 干旱相关概念辨析[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04:241-247.

77)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张海滨. 湖南长沙市城市干旱预警研究[J]. 中国防汛抗旱,2012,06:12-15+25.

78)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 中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框架构建[J]. 人民黄河,2014,04:29-32+36.

79)     屈艳萍,吕娟. 聚焦水利与抗旱[J]. 生命世界,2009,07:24-27.

80)     任可,吕娟,屈艳萍,苏志诚.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缺水现状及对策探讨[J]. 中国防汛抗旱,2007,01:12-17.

81)     苏志诚,吕娟,张伟兵,朱云枫. 基于MapXtreme的水旱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4:253-257.

82)     谭徐明,陈方舟,李云鹏,万金红. 13至19世纪黄淮间运河自然史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02:113-121.

83)     谭徐明,邓俊. 略论水利的国家职能[J]. 中国水利,2014,20:64+41.

84)     谭徐明,刘延恺. 河湖宫城 市坊——关于建设“什刹海—鼓楼街历史文化区”的建议[J]. 中国水利,2001,01:30-31.

85)     谭徐明,吕娟,马建明. 生态型山区防洪治河规划与工程技术[J]. 中国水利,2003,18:22-24.

86)     谭徐明,吕娟. 江河水利志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J]. 中国水利,2002,08:73.

87)     谭徐明,马建明,吕娟. 堤防管理信息系统的多目标开发[J]. 水利学报,2000,03:21-25.

88)     谭徐明,马建明,张念强. 洪涝灾害应急响应调查及其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03:216-221.

89)     谭徐明,王英华,万金红,张念强.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认知与研究——以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为例[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03:182-186.

90)     谭徐明,王英华,朱云枫. 贵州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研究[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02:189-195.

91)     谭徐明,于冰,王英华,张念强. 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J]. 水利学报,2009,10:1219-1226.

92)     谭徐明,于冰,王英华,张念强. 京杭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构成[J]. 中国名城,2008,02:24-30.

93)     谭徐明,张念强,马建明,万金红,李云鹏. 浙江“2011.6.20”区域水灾成灾机理及防洪减灾应急响应[J]. 中国防汛抗旱,2012,03:50-54.

94)     谭徐明,张仁铎. 应重视并研究古代水利的科学内涵[J]. 科技导报,2006,10:84-86.

95)     谭徐明,张伟兵,马建明,苏志诚. 全国区域洪水风险评价与区划图绘制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01:54-64.

96)     谭徐明,张伟兵. 从灾害研究灾害——美国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一种新方法[J]. 水利发展研究,2002,12:74-76.

97)     谭徐明,张伟兵. 我国水利史研究工作回顾[J]. 中国水利,2008,21:69-72+34.

98)     谭徐明,周魁一. 经世致用之学——当代水利史研究新进展[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04:1-4.

99)     谭徐明. 从历史、当代、未来中追寻水利的真谛——水利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03:231-237.

100)  谭徐明. 古代区域水神崇拜及其社会学价值——以都江堰水利区为例[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9-15+90.

101)  谭徐明. 古都风貌与水环境保护[J]. 中国水利,1995,12:15-16.

102)  谭徐明. 国家水利行政体制变革与近现代水利的分期[J]. 人民珠江,2016,07:1.

103)  谭徐明. 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 水利发展研究,2002,12:15-20.

104)  谭徐明. 减灾行为社会化是防洪减灾战略转移的必然方向——美国防洪减灾战略的转移和演进[J]. 自然灾害学报,1998,03:40-45.

105)  谭徐明. 近500年旱灾统计显示的旱灾趋势[J]. 中国水利,2001,07:51-53+21.

106)  谭徐明. 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02:77-83.

107)  谭徐明. 鲁西南汶泗河流域河湖生态修复的战略思考[J]. 中国水利,2011,06:100-101+114.

108)  谭徐明. 论水利事业发展的文化基因[J]. 中国水利,2014,23:58-59.

109)  谭徐明. 清代治江——治灾论及其减灾自然观——读《论江水十二篇》[J]. 中国水利,1999,05:40.

110)  谭徐明. 水环境对北京城市的造就——兼论北京城市建设中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J]. 城市发展研究,1996,01:44-47+5-62.(获水利部1996年研究论文三等奖)

111)  谭徐明. 水利工程对成都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启示[J]. 水利发展研究,2003,09:27-31.

112)  谭徐明.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 中国水利,2012,21:1-4.

113)  谭徐明. 衍生于运河文化的淮扬美食[J]. 中国三峡建设,2007,06:76-81.

114)  谭徐明. 浙江水利起源的文明印迹[J]. 中国水利,2013,18:55+57.

115)  谭徐明. 中国水力机械的起源、发展及其中西比较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01:83-95.

116)  万金红,陈必真. 洪涝灾情评估研究综述[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04:56-60.

117)  万金红,陈武,张葆蔚,马建明,刘建刚,邓俊,周波,李云鹏.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灾害特征与社会致灾机制分析[J]. 灾害学,2016,03:78-83.

118)  万金红,李云鹏,贾慧聪. 农户系统旱灾恢复性研究综述[J]. 灾害学,2014,04:136-142.

119)  万金红,吕娟,刘和平,刘建刚,杨志勇,陈方舟. 1470—2008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旱涝变化特征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14,05:625-631.

120)  万金红,谭徐明,邓俊,李云鹏. 基于泛博物馆理念下的城市水博物馆设计——以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为例[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03:199-202+207.

121)  万金红,谭徐明,邓俊. 基于泛博物馆理念下的三峡工程博物馆概念设计[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7.

122)  万金红,谭徐明,李云鹏,王力. 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公园设计——以京杭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为例[J]. 中国水利,2012,21:18-19+4.

123)  万金红,谭徐明,刘昌东. 基于清代故宫旱灾档案的中国旱灾时空格局[J]. 水科学进展,2013,01:18-23.

124)  万金红,谭徐明. 《京杭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图》图例设计[J]. 地理信息世界,2012,02:70-74.

125)  万金红,谭徐明. 水利遗产保护规划图图例设计研究[J]. 中国水利,2012,14:29-31.

126)  万金红,杨志勇,张葆蔚,刘和平,方宏阳,李云鹏,张念强,刘建刚. 小五台山油松树轮宽度重建近百年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11:11-15+19.

127)  万金红,张葆蔚,刘建刚,邓俊,李云鹏. 1950-2013年我国洪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J]. 灾害学,2016,02:63-68.

128)  万金红,张葆蔚,马建明,李云鹏,刘建刚,张念强.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201106”洪涝灾害调查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2015,04:183-189.

129)  万金红,张葆蔚,谭徐明,马建明,张念强,刘建刚,李云鹏. 洪涝灾情评估标准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 灾害学,2012,04:55-59.

130)  万金红,张葆蔚,杨向权,刘建刚,陈小晶,邓俊. 海南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J]. 人民珠江,2016,01:45-48.

131)  万金红. 城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都江堰博物馆园区河道景观设计为例[J]. 中国水利,2011,04:68-70.

132)  汪明忠,高瑞虎,马建明,吕娟. 岷江金马河堤防管理信息系统[J]. 中国水利,2000,02:32-33+4.

133)  王力,赵红莉,蒋云钟. HEC-HMS模型在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调度中的应用[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06:58-61.

134)  王英华,吕娟. 美国垦务局文化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J]. 水利学报,2013,S1:51-56.

135)  王英华,谭徐明,李云鹏,刘建刚. 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J]. 中国水利,2012,21:5-7+17.

136)  王英华,谭徐明. 洪泽湖区域,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集大成者[J]. 中国文化遗产,2011(6):37-41

137)  王英华,谭徐明. 回望逝去的背影 明、清时代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反思[J]. 中国三峡建设,2007,06:28-33.

138)  王英华,谭徐明. 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间的关系演变[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06:10-13+26.

139)  王英华,谭徐明. 透视河西走廊“猪野泽”看石羊河水系之变迁[J]. 中国三峡建设,2007,06:34-43.

140)  王英华,朱云枫. 巍巍洪泽湖大堤:功乎?过乎?[J]. 中国三峡建设,2007,05:29-39.

141)  王英华. “黄河清”:关于现代治河的思索[J]. 中国三峡建设, 2008.10:22-29

142)  王英华. 从广州出发:重走海上丝绸之路[J]. 中国三峡,2011,08:24-33.

143)  王英华. 鲧何所营? 禹何所成? 中国历代治河安澜小传. [J]. 中国三峡建设, 2008.10:30-39

144)  王志刚,张伟兵. 从《史记·河渠书》说到当代中国水利通史的编纂[J]. 史学史研究,2009,01:67-74+77.

145)  吴昉,祝卫东. 浙江沿海堤坝工后沉降调查及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14,04:149-151+154.

146)  吴玉成,吕娟,屈艳萍. 城市干旱及干旱指标初探[J]. 中国防汛抗旱,2010,02:35-37.

147)  西冈弘晃,吕娟. 宋代扬州的城市水利[J]. 城市发展研究,1996,01:48-50.

148)  谢永刚.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后的反思[J]. 科技导报,1999,03:55-58.

149)  谢永刚. 对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反思[J]. 中国科技论坛,1999,02:41-44.

150)  谢永刚. 对有关历史水旱灾年统计成果的比较分析[J]. 古今农业,2000,01:35-43.

151)  谢永刚. 关于松花江河源问题及其主流认定过程的历史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04:99-109+252.

152)  谢永刚. 马之贞与会通河[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05:86-88.

153)  颜元亮、姚汉源.清代黄河铜瓦厢决口.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154)  颜元亮. 对我国洪水高风险区的认识和初步研究[J]. 中国减灾,1995,02:31-33+3.

155)  颜元亮. 清代黄河铜瓦厢决口及新河道的演变[J]. 人民黄河,1986,02:57-61.

156)  颜元亮. 清代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下游河道[J]. 人民黄河,1986,01:62-65.

157)  颜元亮. 中国水利学会五十五年[J]. 中国科技史料,1986,05:40-46.

158)  杨持白. 《至正河防记》今释(续)[J]. 农业考古,1986,02:194-201+193.

159)  杨持白. 《至正河防记》今释[J]. 农业考古,1986,01:219-232.

160)  杨光,郭树. 光绪十一年五月(1885年6月)珠江流域洪水[J]. 灾害学,1987,04:81-84.

161)  姚汉源. 从历史上看多沙河流的水利特征——放淤与排沙[J]. 中国水利,1981,01:33-36+13.

162)  姚汉源. 从历史上看中国水利的特征[J]. 水利学报,1985,05:77-83.(获水科院1980年科研成果一等奖)

163)  姚汉源. 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J]. 水利学报,1984,12:30-46.(获水科院1985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164)  姚汉源. 黄河三门峡以下峡谷段两岸的堆台[J]. 人民黄河,1982,04:50-52.

165)  姚汉源. 中国古代的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二[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0,01:6-18.

166)  姚汉源. 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問題——古代泥沙利用問題之一[J].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64,02:1-13.(获中国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奖)

167)  姚汉源. 中国古代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三[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81,01:5-16.

168)  姚汉源.《水经注》中之汴渠引黄水口—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推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169)  姚汉源.北京旧皇城区最早出现的宫殿园池—城市与水利.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170)  姚汉源.北宋江南圩田和浙西围田.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获1987年水电部优秀论文二等奖)

171)  姚汉源.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172)  姚汉源.历史上我国多沙河流下游的泥沙问题与治河措施. 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获水科院1984年科研成果二等奖)

173)  姚汉源.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南旺枢纽.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174)  姚汉源.唐代幽州至营州的漕运—黄、海、滦水系之构想.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175)  姚汉源.西门豹引渠灌溉.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176)  姚汉源.元代以前的高粱河水利.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177)  张念强,孔祥春,马建明,邓中俊,吴双成. 探地雷达在南旺分水枢纽考古中的应用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04:60-63.

178)  张念强,马建明,陆吉康,刘建刚,万金红. 基于多类模型耦合的城市洪水风险分析技术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2013,07:125-128+133.

179)  张念强,马建明,邱沛炯,陈月华,李开峰. 安徽蚌埠市城区洪水风险分析研究[J]. 中国防汛抗旱,2015,04:21-24+68.

180)  张念强,马建明,万金红.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标准修订的若干问题研究[J]. 人民长江,2013,04:99-102+106.

181)  张念强,谭徐明,王英华,万金红. 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综合价值评估研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02:146-152.

182)  张念强. 基于价值评估的水利遗产认定[J]. 中国水利,2012,21:8-9.

183)  张汝翼. 从引沁古渠的历史演变看其与河道演变的关系[J]. 灌溉排水,1984,03:36-44.

184)  张汝翼. 黄河泛淮初探[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03:55-60.

185)  张汝翼. 沁河广利渠古代水工建筑物初探[J]. 水利学报,1984,12:65-71.

186)  张伟兵,刘林,李贵宝. 我国现代水利人才分布及背景[J]. 水利发展研究,2011,04:71-74.

187)  张伟兵,史春生. 区域场次特大旱灾划分标准与界定——以明清以来的山西省为例[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01:19-23.

188)  张伟兵,万金红.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6-19+90. (获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189)  张伟兵,王冠华,耿庆斋,李贵宝. 国家水利风景区空间结构及演化分析[A]. 中国水利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风景区建设),2012:53-67.(获中国水利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190)  张伟兵,王冠华,耿庆斋,吴华赟. 水利形象的再现与塑造[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3-87.

191)  张伟兵,王冠华,任书杰,李江华. 水利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轨迹——基于1980—2012年水利志的分析[J]. 中国水利,2012,18:61-65.

192)  张伟兵,徐欢. 试评贾让三策在治黄史上的历史地位[J]. 人民黄河,2000,03:43-44.

193)  张伟兵,朱云枫. 区域场次特大旱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02:111-117. (获中国水科院第九届青年学术交流优秀论文三等奖)

194)  郑连第. 《水经注》[J]. 中国水利,1986,08:42.

195)  郑连第. 《新唐书·地理志》[J]. 中国水利,1988,07:41.

196)  郑连第. 城市水利的历史借鉴[J]. 中国水利,1982,01:24-27.

197)  郑连第. 古代城市防洪[J]. 中国水利,1989,05:40-41.

198)  郑连第. 灵渠[J].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4,04:2-57.

199)  郑连第. 灵渠工程及其演进[J]. 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5,03:10-29.

200)  郑连第. 寿州古城——淮河古水利考察散记[J]. 中国水利,1984,02:30-31.

201)  郑连第. 唐宋船闸初探[J]. 水利学报,1981,02:65-72.

202)  郑连第.1890年北京大水.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203)  郑连第.历史上永定河的洪水和北京城的防洪.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204)  郑连第.六世纪前我国的城市水利---读《水经注》札记之一.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05)  郑连第.宁夏引黄灌溉溯源.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206)  郑连第.西湖水利与杭州城的发展.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07)  郑连第.中国古代堰坝. 中国水利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1985-1989)(获中国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奖)

208)  周波,谭徐明,王茂林.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水利发展研究,2013,12:86-90.

209)  周波、谭徐明、李云鹏、万金红. 芍陂灌溉工程及其价值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8)

210)  周波. 基于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计策略[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6:11-13.

211)  周波. 浅论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利用方法[J]. 中国水利,2013,19:62-64.

212)  周波.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功能分区方法研究[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9:31-32.

213)  周波.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旅游规划开发初探[J]. 水利发展研究,2014,02:75-78.

214)  周魁一,郭涛. 长江三峡地区大型岩崩滑坡的历史与现状概述[J]. 灾害学,1987,01:71-82.

215)  周魁一,郭涛. 长江三峡山崩史实初探[J]. 农业考古,1983,02:48-52.

216)  周魁一,蒋超. 古鉴湖的兴废及其历史教训[J]. 古今农业,1990,02:44-54.

217)  周魁一,蒋超. 鉴湖围垦得失研究[J]. 水利学报,1991,11:68-73+60.

218)  周魁一,蒋超. 三峡岩崩滑坡史实研究和历史模型的研究方法[A]. 中国水利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1991.(获中国水利学会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奖)

219)  周魁一,苏克忠,贾振文,郭迎堂. 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1992,03:83-91.

220)  周魁一,谭徐明,马建明. 试论世纪之交我国防洪减灾方针的战略调整[J]. 海河水利,2003,04:4-7+3.

221)  周魁一,谭徐明. 对都江堰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认识与建议[J]. 中国水利,2000,02:42-43.

222)  周魁一,谭徐明. 防洪思想的历史研究与借鉴[J]. 中国水利,2000,09:39-41.

223)  周魁一,谭徐明. 历史的发现与研究——《再续行水金鉴》整编后记[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02:88-89.

224)  周魁一,谭徐明. 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J]. 海河水利,2001,03:5-11.

225)  周魁一. “历史模型”——现代科研方法的新进展(二)[J]. 海河水利,2003,02:6-9+70.

226)  周魁一. “历史模型”——现代科研方法的新进展(一)[J]. 海河水利,2003,01:3-5+70.

227)  周魁一. “历史模型”与灾害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2,01:10-14.

228)  周魁一. “曲突徙薪”的启示[J]. 中国防汛抗旱,2016,01:93-94.

229)  周魁一. 《农业考古》与“古为今用”——祝贺《农业考古》创刊十年[J]. 农业考古,1990,02:18-20.

230)  周魁一. 21世纪我国防洪减灾战略刍议──建设全社会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J]. 科技导报,1998,12:12-15.

231)  周魁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田水利技术[J].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78,01:83-88.

232)  周魁一. 大规模人类活动与洪水灾害──从历史到现实[J]. 第四纪研究,1999,05:423-429.

233)  周魁一. 洞庭湖的历史演变与防洪功能评价[J]. 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03:1-7.

234)  周魁一. 防洪减灾观念的理论进展——灾害双重属性概念及其科学哲学基础[J]. 自然灾害学报,2004,01:1-8.

235)  周魁一. 防洪减灾战略调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J]. 中国水利,2002,10:144-146.

236)  周魁一. 防洪减灾战略转变的理论内涵及其科学哲学基础[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01:30-35.

237)  周魁一. 古代的水利科学[J]. 中国三峡,2009,12:5-11+2.

238)  周魁一. 关于防洪方针的思考[J]. 科技导报,1991,06:39-42.

239)  周魁一. 关于防洪减灾体制的思考[J]. 科技导报,1991,08:3-5.

240)  周魁一. 关于洪水风险分析几个问题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05,17:9-10+24.

241)  周魁一. 关于完善防洪方针的建议[J]. 科技导报,1994,09:46-47. (获水利部1995年研究论文三等奖)

242)  周魁一. 海河流域水环境危机和适度恢复对策的探讨[J]. 海河水利,2002,06:1-4+70.

243)  周魁一. 荆江河床淤积考——来自历史研究的商榷[J]. 中国水利,1999,05:27-28.

244)  周魁一. 历史模型的理论与实践——以水利的历史研究为例[J]. 农业考古,1994,03:16-23.

245)  周魁一.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以水利的历史研究为例[J]. 科技导报,1995,06:26-29.

246)  周魁一. 略论水利史研究的现实意义[J]. 农业考古,1986,02:13-18.

247)  周魁一.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J]. 水利学报,1996,08:1-7+15.

248)  周魁一. 人·自然·灾害——洪水灾害和减灾社会化的历史启示[J]. 人民珠江,2000,03:6-9.

249)  周魁一. 石(石达)源流考[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02:143-153.

250)  周魁一. 试论防洪方针的历史转变[J]. 古今农业,1991,03:65-75.

251)  周魁一. 试析洪水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J]. 自然灾害学报,1994,01:25-33.

252)  周魁一. 水利建设在减轻今年淮河水灾中的作用[J]. 中国减灾,1991,03:30-32+39.

253)  周魁一. 水利科学在与人文科学的交融中提升——需要重点扶植的科研方向之一[J]. 中国水利,2006,23:6-7+13.

254)  周魁一. 我读《山西通志·水利志》[J]. 山西水利,2001,01:45.

255)  周魁一. 我国防洪减灾方针进展及其理论探讨[J]. 中国水利,2009,09:5-7+11.

256)  周魁一. 我国古代的虹吸和倒虹吸[J]. 农业考古,1985,02:187-190.(获水科院1985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257)  周魁一. 我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J]. 水利学报,1988,05:26-36.

258)  周魁一. 五千年文明是一部治水的历史[J]. 中国三峡,2009,10:5-13.

259)  周魁一. 信息时代江河水利志的价值定位[J]. 中国水利,2002,08:72.

260)  周魁一. 元丰黄河曹村堵口及其他[J]. 水利学报,1985,01:32-44.

261)  周魁一.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续)[J]. 农业考古,1986,02:168-179.

262)  周魁一.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J]. 农业考古,1986,01:175-183.

263)  周魁一. 中国古代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02:173-184.

264)  周魁一. 中国古代农田灌溉排水技术[J]. 古今农业,1997,01:1-12.

265)  周魁一. 中国古代水资源税初探[J]. 中国农史,2003,03:41-46.

266)  周魁一. 中国千年治水的哲学观与现实意义[J]. 中国应急管理,2007,09:22-24.

267)  周魁一.历史上黄河防洪的非常措施.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268)  周魁一.山河堰.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69)  周魁一.隋唐五代时期黄河的一些情况.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70)  周魁一.元代水利家任仁发及其治水实践.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271)  朱更翎. 《汉书·沟洫志》[J]. 中国水利,1986,03:43.

272)  朱更翎. 《明史·河渠志》[J]. 中国水利,1986,06:39.

273)  朱更翎. 《清史稿·河渠志》[J]. 中国水利,1986,07:44.

274)  朱更翎. 《史记·河渠书》[J]. 中国水利,1986,02:40.

275)  朱更翎. 《宋史·河渠志》与《金史·河渠志》[J]. 中国水利,1986,04:44.

276)  朱更翎. 《元史·河渠志》[J]. 中国水利,1986,05:42.

277)  朱更翎. 水利史研究溯源[J]. 中国水利,1981,03:48-50.

278)  朱更翎. 中国古代水利名著[J]. 中国水利,1986,01:42.

279)  朱更翎.安丰塘(芍陂)史料溯源及其工程演变.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80)  朱更翎.北宋淤灌治碱高潮及其经验教训.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12集)

281)  朱更翎.吴越钱氏的水利.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5集)

282)  朱更翎.西汉黄河的二渠问题.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论文集(第22集)

283)  朱云枫,谭徐明. 关于江河水利志编修工作的一些构想[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2:156-159.

284)  祝卫东,韩同春. 悬挂式止水帷幕插入深度的数值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09,07:19-21.

285)  祝卫东,宋坚.运用互联网优势,打造水文化传播虚拟平台.  中国首届水文化论坛,2009

286)  祝卫东,俞炯奇,王文双,陈逸欣,张超杰. 不同厚度与加载条件下的软基固结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分析[J]. 工程勘察,2014,03:11-15+93.

287)  祝卫东,张超杰,张瑛颖,俞炯奇,王文双. 海相沉积软土地基沉降曲线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2013,07:59-63.                    

288)  祝卫东,张瑛颖,吴蕾. 深厚淤泥层上大型综合型海堤地基处理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03:56-59.

289)  祝卫东,张瑛颖. 瞬变电磁法在地下洞体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2008,11:30-32+40.

290)  祝卫东,张志荣,宋坚.古代堰坝工程的数字化保护设想.2008年古代堰坝工程历史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议,2008.10

291)  祝卫东.清代重力海塘遗产保护的建议.萧绍海塘文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6,01

292)  祝卫东.鱼鳞大石塘结构稳定性分析.绍兴三江研究文集,2016,01

293)  祝卫东.浙江通济堰管理制度研究. 2008年古代堰坝工程历史价值及其保护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议,2008.1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