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 历史回眸 >> 发展历程
水利史研究所80年发展历程回顾
发布时间: 2016-08-31    点击次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是我国从事水利史、灾害史和水文化等领域研究的重要机构,也是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收藏馆代管单位、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同时,也是目前水利系统唯一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水利类)勘测设计甲级资质的机构。其前身是1936年在南京成立的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隶属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

  自1936年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36-1949年为创建与起步阶段;1949-1969年为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1978-2000年为复兴与全面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为改革与开拓创新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所曾一度撤销。

  应时而生,艰难起步(1936-1949年)

  近代(1840-1949年)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大江河相继发生了历史最大或接近历史最大的大洪水,各大江河急需编制治本计划,由此催生了对中国传统水利文献资料系统梳理的社会需求。在著名水利专家郑肇经的倡议下,1936年1月,在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组织“整理水利文献委员”等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史研究机构。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清代完成的大型水利文献汇编资料《行水金鉴》和《续行水金鉴》之后,继续开展《再续行水金鉴》的整编工作。初期工作主要由武同举、赵世暹担任,并于1937年6月完成初稿。但是,这一机构早期发展并不顺利,第二年抗战爆发,被迫碾转流离,西迁重庆,直至1946年迁回南京,《再续行水金鉴》的编纂工作也因此几经磨难。先是由武同举携至扬州,后于1942年付印了其中的“江水”、“淮水”、“河水”三部分,共160卷。1946年后,由赵世暹主持,开始对初稿重新进行校订、增补、点句。这一工作于1953年基本完成,全稿共约700万字。后经进一步整理、校点,于200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简体本,共16册。

  扫描0022

  (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会议记录)

   问路何方,上下求索(1949-196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室隶属南京水利实验处。1956年7月,随着全国水利科研机构大调整,文献室全体人员和资料调整至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即今日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并扩建为水利史研究所,1960年改称水利史研究室。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清代故宫洪涝档案资料的整编。这一工作从1956年开始,至1958年结束。在中央档案馆明清部(即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支持下,水利史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该馆所藏的110多万件清朝奏折进行了筛选,共拍摄照片13.8万余张,胶卷4000多卷,打印、抄录卡片共约2.6万余张。后又进行了全面清理,登记存档。这批资料不仅引起水利有关业务部门的重视,而且也引起文学、史学、地理、气象等部门的重视,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作用。此外,这一时期还编辑刊印了《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整理校印了武同举著的《江苏水利全书》。

  遵循古为今用,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目标,水利史研究所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历史大洪水和水旱灾害规律的研究。其中,主要依据故宫档案资料完成的《近二百年来黄河特大洪水的研究》《从历史文献了解黄河1843年大洪水》,被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采用,这是水利史研究参与当代流域规划工作的初步尝试,为水利史研究所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此外,这一时期还开展了1500-1900年水旱灾害规律的研究,为南水北调以及水利化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文革”期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69年解散,水利史研究室也被迫解散。庆幸的是,水利史研究室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得到妥善保存,成为今天继续开展水利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思源致远,砥砺前行(1978-2000年)

  1978年,随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恢复,水利史研究室得以重建。重建后的水利史研究室首先强化了人员力量,将当时全国唯一的水利史研究专业的师生全部调入。水利史学科的奠基人姚汉源教授以及周魁一、郑连第相继加入,水利史研究室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水利史研究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在水利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直接奠定了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在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基础研究方面,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代表性的学科著作。以《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以及《治水筌碲》《漕河图志》《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为代表的水利古籍文献整编工作,以《中国水利史纲要》《中国水利史稿》为代表的水利通史著作,以《京杭运河史》《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等为代表的专题著作等,直接奠定了水利史研究室在业界的学术地位。

  应用研究研究,水利史研究室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立足水利行业,积极与地震、地质、农业、气象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部门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以及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特别是周魁一提出的灾害双重属性理论,并认为是国际减灾十年的重要理论创新。此外,有关古鉴湖兴废及其历史教训的研究、水环境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地位的研究、都江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论证研究、荆江和洞庭湖演变及防洪规划的历史研究、海河流域水环境历史演变与适度恢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中国历史大洪水和历史水旱灾害的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中,《中国历史大洪水研究》《中国水旱灾害研究》《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水利史研究领域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

  这一时期,水利史研究室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普工作。从1982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到1997年止,水利史研究室共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期间,还与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法国远东学院合作开展了多次学术交流。科普工作方面,经水利史研究室推荐,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等电视系列片的拍摄工作。

  

  1986年水利史研究室全体人员合影  

  DSC00528

  继往开来,开拓创新(2001年以来)

  2001年,中国水科院机构调整,水利史研究室整体并入防洪减灾所,改建为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2008年,以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为基础,扩建为水利史研究所。2013年,水利史研究所与防洪减灾研究、水利部遥感中心一起,共同组建为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下设“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部”。

  这一时期,国家开展大运河申遗工作,水利史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开展了大量大运河申遗相关研究工作,并将信息技术与运河申遗相结合,探讨其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测设计甲级资质证书”,这是目前水利系统唯一的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水利类)勘测设计甲级资质的单位。相关的科研工作主要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国家文物局项目“古代水利工程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研究试点——贵州安顺古代乡村水利系统”;水利部水资源费项目“京杭运河水利专项规划”;山东省文物局项目“大运河山东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其中,鲍屯水碾房修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目前,水利史研究所正与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联合,着手开展世界灌溉遗产的评选工作,弘扬中华悠久水文明。截止2015年,已有7项古代水利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水文化建设方面,水利史研究所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撑。2002年,水利史研究所与绍兴水利局联合,在绍兴古运河整治项目中,融合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水利建设上很有意义的新探索、新实践”。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水利部加强了水文化建设工作。水利史所应水利建设的实际需求,参加了水利部主持开展的《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先后开展了“淮安河道总督部院展板内容设计”“太湖水利展示馆展示内容设计”“古黄河枢纽工程文化提升工程内容设计”“寿县水利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扬州水文化建设规划”“新密水文化博物馆建设”“丽水国家农业公园规划”等任务。  

   

  这一时期,水利史所在基础研究方面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基础资料建设方面,出版了《再续行水金鉴》(共16册);并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历史大旱及典型场次旱灾水文特征复原”支持下,顺利完成《清代档案旱灾史料》的整编和出版。目前,水利史所正在开展“民国时期水旱灾害剪报资料抢救性整理”工作,这是继清宫洪涝档案资料之后的又一项大型资料整编工作。

  

  (《再续行水金鉴》2004年简体版)  

  

  (水利史研究所收藏的《民国水利剪报》资料)

  基础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周魁一,2002年)、《都江堰史》(谭徐明,2004)、《中国灌溉与防洪史》(谭徐明等,2005)、《中国治水方略的回顾与前瞻》(周魁一等,2005)、《洪泽湖 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王英华,2008)、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清史.水利志》的专题研究和编纂(2008年)、《中国大运河遗产构成及价值评估》(谭徐明等,2013)、《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基础》(谭徐明等,2013)等。其中,周魁一教授完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郭沫若奖是中国史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反映了水利史成果在历史学界产生的很大影响。目前,水利史所正在开展的基础研究工作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新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史研究》,以及《中国水利通史》、《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管理卷》、《水利史话》《中国水文化遗产图录》等编写。

  这一时期,水利史所充分发挥资政作用,相关成果和建议得到水利部重视和关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我国水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变迁”(水利部人事司委托)、“我国农田水利法规”(水利部政法司委托)、“大运河沿线河道及工程有关情况调查”(水利部建管司委托)等。

  此外,这一时期,水利部委托水利史研究所承担江河水利志编纂、出版、续修和应用的业务指导工作,以及江河水利志书的征集收藏工作。目前,江河水利志收藏馆收藏的各类水利志书3000册,并向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