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的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 分会场报道 >> 钱塘江古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
“钱塘江古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6-10-08    点击次数:

  钱塘江古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顺利召开

  八月桂花香,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政协共同举办,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宁波市水利局、绍兴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承办的“钱塘江古海塘保护与申遗研讨会” 于2016年9月19~20日在杭州市召开。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胡春宏院士参加会议并致辞。会议就钱塘江海塘工程、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古海塘遗产现状、古海塘保护与利用技术等进行专题研讨。

  

  会议现场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口,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海塘”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渐江水注》中引《钱塘记》,“防海大塘在县(钱塘)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汉朝)议立此塘,以防海水。”海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海塘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农耕文明发展史和海岸防洪工程技术史。唐代以前,海塘修筑的记载很少且散乱无序;到了唐宋时期,江浙及福建一带海塘系统渐渐形成;经过元代的发展期和明代重力型石塘的创筑期,于清代达到古代海塘工程技术成就的顶峰,形成了以浙江海宁鱼鳞大石塘为代表的重力型石塘,谓之“海上长城”。直到现在,仍有约40公里明清古海塘屹立在钱塘江河口地区的一线海岸上,捍卫着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海塘修筑技术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汉代时先人就有取土堆积、“版筑法”成塘的实践,土塘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塘型。“版筑法” 是两边用木板夹峙,中间填土夯实的筑塘方法。但是土塘仅可挡水漫溢,无法抵御潮浪冲击和长期作用。随着沿海经济开发、人口增加,海塘也逐步由内陆高地(滩)向岸边低地(滩)推进,海塘除了防溢还必须具有防冲、防渗等多重功能与要求。从五代开始,古代海塘历经吴越竹笼石塘→北宋叠砌石塘、陂陀塘→南宋纵横石塘→ 明清鱼鳞石塘等发展历程,从直立石塘到斜坡石塘,从竖砌到横砌、再到纵横叠砌,每一种类型的塘型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定时期海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钱塘江管理局徐有成局长向与会代表现场介绍古海塘

  

  现状较好的一段古海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