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在研究历史中探索未来(代...
·汪恕诚——序一
·匡尚富——序二
·水利史研究室70年历程回顾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从地方资料看关中灌溉系统管理的演变
    水利史研究所初建于1936年,原名为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是中国最早的、唯一从事水利史研究的机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水利史研究所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及世界古代及近现代水利史、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水系水环境水资源演变、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治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灾害与灾害风险、信息化、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和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等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汪恕诚——序一
发布时间: 2010-07-22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水利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是中国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大规模水利活动对江河湖泊的影响,所留下的历史印迹,反映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和教训,是现代水利走向未来的借鉴。因此,今天我们通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成立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仅表达对中国水利史的尊重,还有对水利在走向人与自然和谐中的作用,以及现代水利理念应有的历史观、自然观的深刻思考。

   中国治水历程按照治水理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附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始水利阶段。针对洪水灾害的有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针对旱灾的有商汤王的“雩”求雨祭天仪式。人对自然的不得不服从和适应的文化观,后来侵润于民众的意识中,成为特有的区域性水神崇拜的文化现象。大禹疏导九河,后来也被水利家或政治家衍生到理论层面,“疏导”被尊为治水和治国的经典。

第二阶段:工程技术手段改造自然的古代水利阶段。这个阶段始于中国大统一时期,即战国末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使得改造自然、控制江河,成为必然的选择。朝气勃发的封建经济,为战国末年的治水活动创造了条件,至秦汉形成了水利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个阶段标志性水利工程有黄河下游防洪大堤,鸿沟-邗沟、灵渠等运河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漳水十二渠等区域性的大型灌溉工程。此后,水利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留下了壮丽的篇章,至今不失其辉煌。水利是与江河湖泊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古代水利工程对今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区域环境、文化,以致城市形态等的影响,如北京古代城市水利工程与古都风貌、都江堰与成都平原等。当然,也有负面影响,如16世纪至19世纪为保证运河畅通而进行的长达400多年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段的治理和洪泽湖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了今天淮河中游倒比降的地形和严重的内涝灾害。

第三阶段:工程技术手段征服自然的当代水利阶段。19世纪末,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水利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20世纪20年代中国传统水利开始出现转折。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现代水利全面建设时期(?)。持续50年的艰苦奋斗,水利建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随着水库、渠道、大型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兴建,大江大河更大地程度地控制了洪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利用。但工程水利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社会对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控制开始违背自然规律,以致于人们以 “高山低头,江河改道” 的诗句来抒发战胜自然的豪情。在控制江河的水利活动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三门峡水利工程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人定胜天”必然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一方面社会需求引导下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使我国北方河流出现断流或萎缩;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缺失,导致了极为普遍的水污染和水环境蜕变。从古到今,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它们时时警示我们:水利涉及天、地、人,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水利阶段。21世纪初,中国水利进入了发展的转变时期。与古代水利阶段被动适应自然不同,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实施科学技术措施,主动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又与工业革命时期“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意识形态不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水利成为利用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的基本支撑。

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应当主动地探索中国水利在未来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地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新世纪水利发展确立了目标:一、给洪水以出路,人与洪水和谐;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修复生态,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四、发展绿色经济,从源头控制水污染。因此,现代水利的发展,将首先是观念的突破,继之是技术支撑下的实践。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科分解的基础之上的,统一的事物被分解成若干的细节分别进行研究。虽然,微观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事物本质,但往往忽略了对事物整体和关联性的考察,也会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偏颇。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科学研究又逐渐走向综合。今天的水利和历史时期的水利一样,所面对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问题。今天的水利是历史水利的继续,也是未来水利的基础。我们有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其中蕴含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既包括自然的演变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治水政策的影响,它对今天的水利尤其是宏观问题的科学决策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治水的智慧、治水的科学是没有历史局限的,也是超越地域的。最高境界的水利规划、水利工程是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向历史学习,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水利工作者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未来水利技术的创新。

50多年来,水利在利用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控制洪水和干旱的工程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水利问题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依然严重。这其中既有自然的变异,例如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也有社会原因,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误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寻求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会影响和改变自然环境。但是,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掠夺式地开发资源,必然导致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水利工作应当遵循科学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举办这样一个纪念会,反映出国家级研究院的文化底蕴和科研发展的战略眼光。科研是水利发展的先导,作为大型的综合性的研究院,尤其应当担负起这份历史责任。希望水利史研究室的专家们更加努力工作,为现代水利理论建设提供更多经世致用的成果。

汪恕诚

20006年9月28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