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在研究历史中探索未来(代...
·汪恕诚——序一
·匡尚富——序二
·水利史研究室70年历程回顾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从地方资料看关中灌溉系统管理的演变
    水利史研究所初建于1936年,原名为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是中国最早的、唯一从事水利史研究的机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水利史研究所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及世界古代及近现代水利史、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水系水环境水资源演变、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治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灾害与灾害风险、信息化、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和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等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对黄河“堤防不决口”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7-22

徐福龄

21世纪黄河应该如何治理,这是我们治黄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最近水利部汪恕诚部长给黄委会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四项要求,作为21世纪黄河治理的奋斗目标。这四项目标,将来若能完全达到,黄河治理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即“黄河大治,永庆安澜”。这是几千年来全国人民所梦寐以求的,我们治黄工作者,必须力排万难,向这个目标开拓前进。

黄委会李国英主任根据这四项目标,发表了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的讲话。我学习以后,深受启发和感动。因我已离休10余年,接触新生事物较少,兹仅就如何使“堤防不决口”,发表一些浅见。

“堤防不决口”,是治黄工作头等大事。人民治黄以来,党中央及沿河党、政、军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黄河伏秋大汛50多年没有决口的伟大成就,确实来之不易。现在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已经投入运用,下游堤防防御能力提高,洪水有了控制,不少人认为黄河下游堤防不会再有决口之患,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黄河在历史上决口频繁,一般在洪水时期,易于造成漫决和溃决;中水时期溜势集中,易于造成冲决;小水时期出现横河,河势入袖,也能造成严重决口。追溯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口达1500多次(包括凌汛),并非每次决口,都在大汛洪水时期,有时在未入汛前,阴历四五月间(阳历五六月间)和大汛已过的阴历九月间(即阳历10月间)的霜清以后中小水时期,皆有决口的记载。如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决卫州汲县;宋景德九年九月,河决濮阳横陇埽;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河决单县黄堌集;明万历四年九月河决开封张家楼;清嘉庆八年九月十三日,河决封丘衡家楼(即大功)。据记载衡家楼一带为平工段,当时“外滩宽五六十丈至一百二十丈……因河势忽移南岸生湾,挺持河心,逼溜北移(发生横河),河身挤窄……塌滩甚急,两日内将外滩全行塌尽,浸及堤根”,因抢护不及,造成一次重大决口。1993年9月,花园口站只有1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持续一月之久,开封黑岗口河势南圈,在长850米滩岸上坐弯顶冲,刷滩甚速,当刷至距大堤60米时,经动员军民,大力抢护,才保住大堤安全。另外花园口站流量在3000~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由于河势顶冲险工坝岸,发生重大险情,更是不胜枚举,说明在中小水时期,仍有决口或抢大险的危险。因此下游防洪不能麻痹大意,要按照“堤防不决口”的要求,必须继续加强完善下游防洪体系。  

一、关于堤防问题

现在黄河下游堤防的防御标准,仍以防御花园口22300立方米每秒酌洪水为目标。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后,由于三门峡、小浪底、故县及陆浑四库的联合运用,花园口千年一遇洪峰流量4310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22600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2920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15700立方米每秒。说明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有了显著提高。自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大量投资;加强各大江河的堤防建设,黄河堤防全面进行培修加固,过去长期存在的部分堤防不够标准和堤防的薄弱环节,将逐步加以解决,这将进一步奠定防洪物质基础,因此我认为特大洪水时,堤防漫决的机会少了。但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2.7万平方公里无控制区,在小浪底、故县、陆浑三库关死的情况下,花园口站仍能形成—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流量,而且预报期很短;同时该地区的洪水含沙量小,冲刷力强,加上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中水持续时间长,清水冲刷严重,河势变化无常。因此下游堤防仍有发生溃决和冲决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堤防溃决主要由于堤身有漏洞,堤身及堤基发生严重渗水造成的。防止漏洞和堤身渗漏,除平时加强隐患探测,随时消除外,当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大力进行淤背工程,通过淤背措施,有计划地淤高背河地面,以达到相刘地下河的作用。严重的堤基渗水,需采取截渗墙来解决。防止堤防冲决,主要注意平工堤段,因平工堤段占总堤线长60%以上,平时既无工程维护,工地亦无料物储备,一遇大水,全线着河。过去黄河决口,平工多于险工,不可不慎。为了平工防险,可在乎工堤段距临河堤脚50~100米广植丛柳,形成—道缓水屏障,长高之后,既防风浪之险,又可起到缓溜落淤、淤平堤河之效。但这一措施,下游执行得不够普遍,还要大力进行。险工堤段,经常靠溜,坝岸冲刷严重,只要根石巩固,就能防冲抗洪。当前黄河上创建的混凝土四脚锥体防止根石走失的技术,操作简单,抗冲消能作用良好,对坝岸有显著固根效果,可在全河试行后总结改进,加以推广,进一步加固险工。黄河下游两岸修有引黄涵闸90余座,这些涵闸绝大部分修建在软基上,涵闸与大堤结合部,遇到大水,最易发生问题。因此,黄河下游每一处涵闸,就是一处险工,平时在管理上,必须加强观测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大汛时更要加以防守,以防不溉。沿黄大堤的土质优劣不同,—遇到暴雨时,堤身常常发生严重的水沟浪窝,影响堤身安全。如1983年9月2日,中牟县堤段内,发生一次暴雨,在5-7小时内,万滩降雨量达387毫米,堤身冲刷大小水沟浪窝1808个,严重的870个,—次大雨冲失堤土22900立方米;又如1997年8月19~20日山东滨州地区,发生暴风雨,惠民清河镇最大降雨量220毫米,大风持续20小时,该地区四个县市大堤、淤背区及坝垛共冲走堤土14.7万立方米,如当时与黄河洪水相遇,后果不堪设想。经验证明,淤背区要进行粘土包边盖顶,堤身及淤背区部分,应广植葛巴草,等于给大堤穿上蓑衣,基本上能防大雨发生水沟浪窝。今后结合堤顶硬化设施,堤面两侧可有计划修筑排水沟(古代称为龙沟),以利排泄雨水,保持堤身完整。

总之堤防修守,主要是“防重于抢”,只有平时在思想上、组织上、工程上、料物上有充分的准备,加强堤防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微杜渐,百战不殆。

二、关于河道整治问题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山东窄河道开始试行,—取得经验,逐步向河南宽河道发展。经过50多年的积极整治,山东高村以下河道的河势,基本得到控制;而高村以上宽河道内,经过整治,虽然河道游荡幅度有所收敛;但游荡特性基本未变。主要由于河床宽浅,没有固定河槽,每当河水涨落过程中,河势突变,经常发生滚河、横河和斜河,严重威胁堤防,甚至造成决口之患,因此可以说,“河道不治,堤防不安”。

追溯1947年黄河下游在花园口堵复后,河势没有控制,两岸塌滩塌村十分严重,20世纪50~70年代,因塌滩就有234个村庄被黄河吞噬。因河势多变,堤防抢险,甚为频繁。当时为了护滩保村,缓冲溜势,采取了游击战术,不得不“背着石头撵河”,哪里塌滩,就在哪里抢护。以后在此基础上,争取主动,采取阵地战术,有计划地因势利导,重点在两岸配合险工,修筑护滩控导工程,以控制有利河势。但这一战役尚未结束,尤其河南境内,有些河段,尚未安设工程,有工程控制的河段,尚不配套。当前应加大河道整治力度,进一步控制河势,以防小浪底工程运用后,清水冲剧,威胁堤坝安全。将来在完成阵地战的基础上,拟定整治规划,进行攻坚战,用对头丁坝或丁坝、顺坝相结合的措施,丁坝和顺坝可先做成潜坝形式,以后酌情加高,用以缩窄河道,固定中水河槽,增强输沙能力。使大水、中水、小水时期,均能溜走主槽,稳定河势,这样堤防修,守就更有保证了。

三、黄河滩区问题

黄河下游河道滩区面积3956平方公里,是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约为河槽面积的2倍。滩地广阔,有纵横比降,河水漫滩后,滩面冲有纵横串沟,互相联通,最后汇集在堤河,顺堤行洪,发生险情,严重时串沟夺溜,产生滚河现象,造成决口之患。如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河南开封一带大堤距河约3公里,有宽广的河滩,该年洪水漫滩,串沟夺溜,将大堤冲开,水淹开封城。在20世纪50年代,长垣及东明两处大滩串沟最多,经过滩区治理,情况有所改善。在滩区较大的纵向串溜,一般进水口的部位,多在大河坐弯顶冲之处,如原阳的双井、封丘的禅房、长垣的大留寺、东明的王高寨、濮阳的郭寨、范县的甘草堌堆,均已修了护滩控导工程,大水时起到潜坝作用,使纵向大串沟不致有夺溜的危险,水落时串沟内还有落淤之效。但滩面大的串沟,仍有一定的沟形,因滩面横比降关系,大水时仍不免有新的串沟发生,需要进一步治理。另外滩区生产堤,过去称为民埝,历代治河都反对与水争地,因滩区修筑民埝;危害很大。如兰考县过去为围护滩区农田,修了一道民埝,称为考城民埝,1933年大洪水时,民埝漫决,溃水直冲大堤,在四明堂决口,水淹考城县城(即今兰考堌阳集)。现在沿河所修生产堤,屡禁不止,泥沙多淤在生产堤以外滩地上,生产堤以内的滩地不能落淤抬高,形成二级悬河,必须将生产堤坚决破除。当前下游河道花园口站的流量为3000立方米每秒时,即可漫滩,应抓住这一时机,结合滩区水利建设,拟定淤滩计划,大力进行淤滩、淤串、淤堤河的措施,改变滩区的不利形势,从而达到淤滩刷槽,防止沿堤行洪和冲决的危险,同时要加强滩区安全措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关于沁河问题

沁河为黄河下游的主要支流。历史上每当洪水时,常常决口为患,素有“小黄河”之称,故黄、沁两河的下游均有防洪任务,历代治河均很重视。

当前沁河下游防洪标准是防御武陟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不决口,超过这一标准,可在沁河北岸自然滞洪区和南岸黄沁滞洪区分水滞洪。但历史上沁河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据调查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山西阳城九女台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每秒,如遇到这样的洪水,沁河下游河道是难以承受的,而黄河亦受很大威胁。

沁河与黄河的关系密切,有时黄沁并涨,造成大的险情,如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七八月间黄河涨水,北岸武陟马营一带水与堤平,继而沁河涨水,在武陟方陵决口,黄沁两河交注,将马营大堤冲决,这是“黄沁并溢”的实例。1933年黄河大水,河水倒灌至沁河木栾店,使水位骤然抬高,比背河地面高出9~10米,险情严重。因此为了严防“黄沁并溢”,沁河北岸木栾店至南贾的堤防标准与黄河北岸大堤相同,历年都是防汛的重点。

自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黄河三大支流伊、洛、沁河,只有沁河没有水库控制,过去黄河水利委员会拟在济源河口村建库,作过规划,可控制沁河流域面积70%以上,这一工程能早日上马兴建,不仅能削减小浪底至花园口洪峰流量,减少黄、沁洪水压力,而沁河亦可除害兴利,为人民造福。

五、关于东平湖问题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一个分洪区,小浪底工程运用后花园口百年—遇洪水流量仍有15700立方米每秒,为保山东艾山以下堤防安全,在东平湖还要相机考虑分洪问题。东平湖区总面积为632平方公里,设计蓄水位最高46米,蓄水量40亿立方米,这是黄河下游防洪的最后一张王牌。

自人民治黄以来,1949年、1954年、1958年,花园口洪峰流量分别为12300、15000和22300立方米每秒。这几次洪水,均在东平湖自然分洪,对艾山以下河道均起到显著削峰作用。由于东平湖自然分洪,河湖不分,不能更有效控制洪水,故1958年以后,在东平湖修建分洪进湖闸,控制洪水,使分洪有了主动性。但无论自然分洪或闸门分洪,东平湖每分洪一次,湖区就有一次严重淤积,如1982年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在进湖闸分洪后,闸后淤沙11平方公里,最厚淤3米,淤沙量500万立方米,造成闸下射流部分及附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

东平湖的分洪要求是:“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从现在情况看,分洪时有进湖问的控制,“分得进”的问题不大,但由于黄河河道逐年淤积,将来湖水能否完全“排得出”,是个大问题。将来湖水如排不出,湖堤防守增加负担,湖堤主要险情是渗漏和风浪;如分洪后湖水排不出,高水位持续不下,守不住即会造成溃决之患,难保群众安全。  

近年来对东平湖清河门及陈山口两个出湖闸在湖区同水位下出流情况作了比较,见下表。

年份

湖水位(m)

两闸出湖流量(m3/s)

艾山流量(m3/s)

南桥水位(m)

1970

1974

1978

1982

2001

42.0

42.0

42.0

42.0

42.0

500

410

257

116

80

3940

1010

1990

2300

120

40.49

39.76

40.24

40.86

40.16

从上表可看出1970年湖水位为42.00米,艾山流量为3940立方米每秒时,两闸出潮流量为500立方米每秒。到2001年9月6日湖水位同是42.00米,艾山流量仅120立方米每秒,两闸出湖泄流80立方米每秒,东平溺蓄水仍有3.89亿立方米,说明河道淤积严重。回顾历史上黄河南流人淮时,明代潘季驯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来“以清刷浊”,由于淮不敌黄,河道逐渐淤高,虽然采取多种减淤措施,但到了清道光年间,洪泽湖蓄淮之水已不能人黄,使淮河水入了长江。联想到东平湖退水处,河道不断淤积,时间久了,也有走洪泽湖老路的可能。因此将来东平湖的退水问题,必须从长计议,应在东线南水北调方案中,作进—步考虑,以保持东平湖在防洪和水利建设中合理运用。

2001年8月5日汶河发生262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洪水并不算大(1957年7月及1964年9月曾发生过5030立方米每秒和6900立方米每秒洪水),却把戴村坝冲垮,水入东平湖老湖区,8月7日湖区达到历史上最高水位44.38米,超过警戒水位1.88米,据调查主要由于围湖造田,壅高了水位。必须贯彻执行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朔”的政策,经常保持湖区的有效库容,以利防洪。关于两闸出湖前的退水引河,因黄河涨水倒灌,把引河淤平。2001年退水时,引河临时用爆破及挖掘机突击开挖,甚为被动。今后可在引河出口修筑冲沙闸或在引河口作围堤挡护,以防河水倒灌,退水时开闸或将围堤破除,以利排泄湖水。

为防拱长远考虑,要保留山东齐河展宽工程,将来如东平湖分洪及凌汛有特殊情况时,作为救急措施,以保艾山以下的堤防安全。

以上说的都是防洪的基础措施,同时每年还要根据洪水预报作水库联合调度和各级洪水处理方案,争取防洪主动性。

黄河下游河道是个地上悬河,—河床还在不断抬高,黄河河口还继续向海内延伸,这仍是对下游防洪的主要不利因素,这种形势恐短时期难以改变,从当前说可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但主要期待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减少入黄泥沙,加快中游水沙体系的修建和河口地区的治理,才能逐渐改变下游防洪的不利因素,故下游防洪的任务仍是长期的、艰巨的。

今后在思想上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认真总结50多年来的防洪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提倡科技治河,依法治河,继续加强改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河党政军民,提高警惕,认真修防,才能保证下游“堤防不决口”。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