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在研究历史中探索未来(代...
·汪恕诚——序一
·匡尚富——序二
·水利史研究室70年历程回顾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从地方资料看关中灌溉系统管理的演变
    水利史研究所初建于1936年,原名为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是中国最早的、唯一从事水利史研究的机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水利史研究所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及世界古代及近现代水利史、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水系水环境水资源演变、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治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灾害与灾害风险、信息化、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和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等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水旱灾害档案整编与信息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7-22

吕  娟

[摘要]水旱灾害档案资料整编是水利史研究室一项基础性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故宫水利档案整编开始,至今水旱灾害档案资料整编已整整进行了50年。50年来,在水利史研究室新老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整编完成了500年(公元1500~2000年)序列的全国水灾档案资料和部分省(市)的旱灾档案资料,还实现了水旱灾害网络信息共享,使水旱灾害信息化建设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水旱灾害网络共享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但添补了我国水旱灾害档案资料整编的空白,还为我国历史学及历史地理学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更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1. 整编历程

1955年,为承担黄河流域规划和历史水文研究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搜集资料,水利史研究室朱更翎等到故宫收集资料,发现清代故宫档案是一个储量丰富、未经开采利用的史料宝藏,经发掘整理后,可以为社会特别是水利事业,提供独有的详细、原始的水利史料。为能够收藏、保存和开发利用这部分资料,朱更翎等撰写了一份《整编故宫档案水利资料工作初步计划(草案)》上报水利部,并得到了批准。1956年9月,由朱更翎负责,水利史研究所(现水利史研究室)、水利部机关、南京水利实验处、社会招聘人员等20余人组成了整编故宫档案组进驻故宫,开始整编故宫档案水利资料,经过3年(1956年9月~1958年10月)的努力,从故宫清代110余万件原始档案奏折中,搜集到从清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176年间的全国范围的有关水利(包括水旱、防洪、航运、灌溉、河流演变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史料。共得胶卷4000多卷,照片138000张,抄件26000余件。现在,这批珍贵的档案照片资料在水利史研究室的精心呵护下,仍然保存完好,但由于尘封已50多年,保管条件有限,照片还是面临老化、损毁的危险。档案中除水旱灾害资料被系统整编外,其它水利资料,如灌溉、河流演变和工程技术等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还未及整理。

水旱灾害档案资料整编始于1977年。75.8大水后,为适应有关方面的需要,水利电力部组织水利调度研究所、十一工程局、十三工程局及河北省海河指挥部四个单位组成了协作组,开展了清代海滦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的收集工作。从近5万张有关海河流域的原档案照片以及数千件打印、抄件中,搜集摘录了2287条,约70万字史料。后经水利史研究室杨光、郭树等一批老专家整编成《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于1981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随后十余年(20世纪80~90年代)间,水利史研究室又先后整编出版了《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88年4月出版)、《清代珠江韩江洪涝灾害档案史料》(1988年11月出版)、《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1991年10月出版)、《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93年10月出版)以及《清代松辽流域浙闽台地区洪涝档案史料》(1998年6月出版)等,总计约500余万字。

在清代故宫档案资料整编的基础上,为了延长资料序列,增强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编人员还从《五行志》、《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及《再续行水金鉴》,以及各地的省志、府县志,明、清实录,民国水利剪报中提取相关水旱灾害信息,使水旱灾害资料时段延长至500年(公元1500~公元2000年)。

2. 整编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利历史和水旱灾害文献档案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其历史之长、价值之大,世界各国难以企及。70年前水利史研究室成立之初,便将收集、收藏这些珍贵的水利资料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了如今我国唯一的历史治水文献图书、洪水和水旱灾害档案收藏中心。现在,藏书的种类包括国家有关水利的政书、档案、志书、丛书、类书、照片、报纸等,范围涵盖了我国七大流域。这些收藏,为水旱灾害档案资料整编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水旱灾害资料情况,整编内容分为两类:

一类是历史水灾和历史旱灾信息,是各历史文献中关于1500~2000年间各地被灾描述,如,1835年“四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桂良奏:豫省……四月……得雨三、四寸至深透不等,惟河北新、卫、怀三府……未经得雨之处,均望泽甚至殷,刻据新法府属之涉县具报,五月初八日得雨一寸,仍未普遍沾足”;1887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南巡抚倪文赟奏:兹据所属各厅州县禀报,六月上、中、下三旬,得雨尚属调匀。自一寸至四寸及深透不等。幸能一律均沾。惟内乡、唐县、邓州等处雨势较大。或山水暴发,或河流陡涨,田庐间被淹漫……此外,各厅县低洼所在时有积水,亦均批饬随时设法疏消”等。此类信息经过量化及信息化处理可用于频率分析和灾害分布规律研究等。从公元1500~2000年,水灾信息整编平均每年30~40条信息,约800万字;旱灾信息整编平均每年10~20条信息,约400万字。

另一类是典型特大水灾和典型特大旱灾信息,是史料中关于1500年以后特大灾害的详细调查与描述,内容包括受灾时间、范围、灾情、淹没历时、特征点水位、减灾措施等情况,这些信息多为近现代实地调查资料,有文字、数字、图表、声像等多种数据类型,对大灾特征描述较为详细。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详细地了解大灾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大灾之间的相互比较,研究大灾发生的规律等。资料整编及数据库共计收集典型重大水灾100余场,典型特大旱灾70余场。

3. 信息共享实现

历史水旱灾害信息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过去,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量的资料查询、统计、分析很难实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建立基于Web/GIS的水旱灾害信息查询与分析系统,使水旱灾害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变得十分容易,从而提升了水旱灾害信息的应用价值。

由于历史水旱灾害信息年代跨度大、来源广泛,其撰文体例和内容描述上有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历史地理不断变迁,行政区划频繁更迭,建立实用的水旱灾害网络信息系统,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

(1)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同一性处理

水旱灾害信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样本同一性是地区之间灾害风险比较以及同一地区灾害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般来说,资料序列越长,对于规律分析就越有利,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水旱灾害资料渐为稀少,难以满足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因此整编采用上限公元1500年,下限公元2000年作为资料采集范围。另外,为了确保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对历史文献典籍进行了选择,以确保水旱灾害信息的完整性。

各类文献典籍中水旱灾害记载的方式和详细程度均有不同,为了便于在现行标准的电子地图上表现和分析利用,还对历史水旱灾害信息进行了样本同一性处理。把县级行政区作为灾害风险评价及规律分析的基本单元,建立每条信息与县级行政区之间的关系。资料信息化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历史文献典籍 → 水旱灾害原始档案→ 所属流域(旱灾为所属地区) → 所属年份 → 第 条信息 → 包含的县级行政区数目及名称(一般是旧行政区名) → 旧行政区编码 → 新行政区名称对照 → 新行政区代码 → GIS定位 → 信息表现 → 信息统计分析等。

(2)地名标准化处理

历史水旱灾害信息具有时间特征和地理特征,无论是信息查询还是信息统计分析,都要以时间序列和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但是,由于历史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变迁复杂,“一地多名”和“一名多地”现象十分普遍,处理不好,会导致信息定位错误,将其统一到现行地图标准上来,便于查询、统计和分析。

地名处理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对明清以来全国行政区划沿革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二是解决地名重名信息的定位问题;三是解决地名的流域归属问题。

(3)数据库设计

根据对全国历史水旱灾害数据整编与分类,数据库系统按历史水灾、典型特大水灾、历史旱灾和典型特大旱灾四个部分建立。数据库建设流程按资料收集、资料预处理、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及系统实现等步骤进行,见系统建设流程图。


(4)信息系统建立

经过信息化处理和系统开发,建立的水旱灾害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两项功能:一是基于Web/GIS的信息查询功能,二是基于Web/GIS的信息统计分析功能。

①基于Web/GIS的信息展示

在数据库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由于建立了流域←→县级行政区←→年份←→灾害条目或场次水灾的相关关系,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在GIS上按流域查询、按行政区(省、县)查询、按年份查询、按灾害条目或场次查询,也可以组合查询。特大水灾还可以按雨情查询、水(旱)情查询、灾情查询以及工情查询,还有相关的音像、图片信息查询等。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具有互动关系。

②基于Web/GIS的统计分析

水灾频次统计和水灾分布统计都是水灾信息化的初步研究成果。前者侧重于点上(一个县)的纵向(连续年份)受灾次数统计,后者侧重于某一年份面上(全国)的受灾面积统计(以县为基本单元)。

水灾频次统计:

水灾频次是县级行政区历史洪水灾害在一定时段内发生的灾害次数。据统计,仅故宫收藏的清代176年(1736~1911年)档案水灾记录就达17300条,平均每年近100条。在以公元2000年为准的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单元中,1937个县有受灾记录,其中1736~1911年的176年中受灾85次以上的是83个县(平均1.5~2年受灾一次),受灾34~85次的是340个县(平均2~5年受灾一次),受灾17~34次的是299个县(平均5~10年受灾一次),受灾9~17次的是336个县(平均10~20年受灾一次),受灾1~9次的是879个县(平均20~175年受灾一次),其余未有水灾记录的是503个县。这些数据是开展全国水灾区划研究的重要基础。

水灾分布统计:

经过对水灾分布进行统计,可以对某一年灾害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例如,1736年全国的水灾受灾范围包括北京市(城区)、天津市(8区1县)、河北省(4市12县)、山西省(1市2县)、上海市(2区1县)、江苏省(21市9县)、安徽省(13市30县)、山东省(3县)、河南省(11市22县)、广东省(11市4县)、陕西省(2市3县),从统计结果来看,本年度水灾主要发生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同样,统计1737年全国水灾受灾范围发现,水灾主要发生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经过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海河流域下游及海河南系(子牙河、大清河、漳卫南运河)、淮北及里下河地区、黄河上游(甘肃、宁夏沿线)、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浙江平原等是水灾最易发生的地区。历史上这些地区多次发生的重大水灾也说明了这一点。

4. 信息应用

    从1956年至今,清代故宫水利档案资料一直受到全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的重视,前来咨询联系、搜集摘录,洗印复制的单位,几遍全国。尤其在流域规划、历史旱涝、气象水文诸方面,前来参考利用的更为频繁。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整编、绘制的《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胡明思、骆承政主编的《中国历史大洪水》都借鉴和采用了水利史研究室整编的故宫水利档案资料。

现在,经过信息化处理、实现网络共享的水旱灾害档案资料,用途更加广泛,相关单位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使用。国家防办重点项目《七大江河洪水风险图绘制》的“全国洪水风险区划”等研究成果,就是以分县历史水灾频次数据作为主要指标完成的。

5.结语

水旱灾害资料整编及信息共享建设是水利史研究室今后仍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仍需深入挖掘。今后,通过对水旱灾害信息的进一步量化和分析研究,可以为流域水利规划、减灾政策制定、水旱灾害风险区划、水旱灾害规律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措施部署等提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更翎,整编清代故宫档案水利资料的回顾,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12月.

[2] 水利史研究室,水利史研究室的五十年,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12月.

[3] 吕娟、张伟兵、朱云枫,历史水灾档案信息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2.

The archives compil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For the research section of water resource history, compiling the archives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middle of 1950’s, the Imperial Palace commenced the compil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rchives. Since then, the compiling work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fty years. With the conjunctive efforts of researchers, the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floods and regional droughts in the serial of 500 years (from 1500 A.D. to 2000 A.D.) has been completed. Moreover,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haring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s been realized, which enables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to make a great progress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not only fills a gap in the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also provides powerful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relevant fields.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