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英——在研究历史中探索未来(代...
·汪恕诚——序一
·匡尚富——序二
·水利史研究室70年历程回顾
·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
·从地方资料看关中灌溉系统管理的演变
    水利史研究所初建于1936年,原名为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是中国最早的、唯一从事水利史研究的机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水利史研究所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及世界古代及近现代水利史、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水系水环境水资源演变、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治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灾害与灾害风险、信息化、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和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等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拾阶而上——都江堰博览馆建设历程
发布时间: 2010-07-22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肖帆 

都江堰是世界唯一保存至今且仍发挥功用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型式,古往今来凡是来到岷江的游历者无不为水利的伟大创造而感动。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管单位,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参观者,他们职业不同、学识志趣各异,但是在游览了都江堰之后,激发出对都江堰历史、科学技术及文化内涵深入了解的愿望以及对都江堰现状、未来发展的关注。为此,都江堰管理局开始了都江堰展陈规划和展陈设施建设。经过历时10年的不懈努力,都江堰博览馆不断完善,已经以其特有的风格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都江堰的重要窗口,为水利走向社会、传承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都江堰水利陈列室时期

对都江堰进行系统的陈列、展示,肇起于都江堰水利陈列室的建设。1994年,为纪念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都江堰管理局将举办国际学术论坛、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揭碑仪式等系列纪念活动。为作好纪念活动期间的接待工作,都江堰管理局开工建设了都江堰水利陈列室。

都江堰水利陈列室为原职工活动中心改建而成,为平房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时四川省水电厅厅长敬正书为陈列室题写了馆名。                  

陈列室除制作了渠首工程、灌区工程两个模型之外,其余部分均以展板和展柜为主。此外,陈列室还陈列了中外名人视察都江堰照片及都江堰名人字画共计100余幅。

陈列室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渠首枢纽、历史发展、悠久历史、灌区工程、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社会效益等。它第一次较系统地展示了都江堰渠首和灌区工程以及其发展历程,同时综合展示了当代都江堰水利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以及灌区综合效益,使参观者在参观之后对都江堰水利能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二、都江堰博览馆时期

 都江堰水利陈列室建成后,成为了都江堰管理局向国内外客人展示和介绍都江堰的重要窗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陈列室装修规格简陋、陈列形式单一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都江堰水利陈列室侧重于工程方面,对都江堰丰富的科技、文化、历史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不够,已远远不能满足各类访客希望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参观需求。2000年,现代化的都江堰水利调度大楼拔地而起,屹立在都江堰内江河畔。而原来的都江堰水利陈列室由于机关建设的需要,已被拆除。于是,都江堰管理局决定利用水调大楼副楼建筑,建设都江堰博览馆。

1、都江堰博览馆一期工程

都江堰博览馆分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都江堰管理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博览馆的建设,在一期工程开工前,邀请了水利部展览中心、黄河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的有关专家就都江堰博览馆的建设献计献策,并广泛向社会征集博览馆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比选方案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都江堰博览馆一期工程建于都江堰水利调度大楼副楼一楼。展馆面积为480平方米,大致成直角扇形,层高约3.5米。博览馆门前立一巨石,系都江堰河道中发掘而得,上刻时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手书“都江堰博览馆”五个大字。巨石造型独特、书法笔力遒劲,二者相得益彰、辉映成趣。主展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灌区简介、渠首概貌、古堰沧桑,分别介绍都江堰灌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情况、都江堰渠首水利枢纽概貌及科学原理、都江堰古代及近代水利发展史。在装饰风格上,整个展馆古朴厚重,以柔和的冷光背景,厚重的蟠龙抱柱石雕,仿古的橱窗设计,有效地烘托出了古雅大方的氛围;在展线布置上,清晰流畅,参观线路围绕扇形展馆呈环状设置,没有交叉和重复;在展馆布置上,方法多样、形式丰富,既有图文,又有雕塑,并制作了都江堰渠首枢纽模型和都江堰灌区模型,陈列了管理局收藏的清代跑马递水情折子和清朝以来的都江堰水利典籍等文物。

  除在装饰、布展上有所创新外,都江堰博览馆注重对都江堰核心,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水文化墙原貌复制了“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准则,制作了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等水工技术模型。有别于原水利陈列室主要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简单、静态的照片展示,都江堰博览馆更注重于探求与总结都江堰水利科技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向观众展示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例如,为了展示都江堰渠首枢纽“凹岸引水,凸岸排沙”的科学原理,我们防都江堰渠首地势建造了都江堰渠首分流排沙原理模型。参观者可以在“鱼嘴”前抛洒小石粒和小木棍,由于弯道环流原理的作用,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代表表层清流的木棍大部漂进“内江”,代表低层浊流的石粒大部滚入“外江”。该模型动态、直观地展示了都江堰渠首的分流排沙原理,又让观众体验到了亲身参与的乐趣,因此很受观众欢迎,模型前常常围满了跃跃欲试的人群。在“古堰沧桑”展区中,我们按朝代将都江堰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对每个阶段都江堰水利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古蜀先民治水实践、先秦都江堰的创建、汉唐灌区的拓展、宋代岁修制度的完善、元明“铁石治堰”的堰工技术争论与实践、清朝治水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民国时期现代技术修堰和水利规划等,同时将都江堰对于历朝历代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了简要阐述。例如,在展示“先秦时期”展块中,我们介绍了都江堰在秦国政治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观众对都江堰创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能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元明时期”展块中,我们介绍了“以铁治堰”与“以石治堰”的两种治堰技术的争辩与实践,以及它们在推动都江堰堰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中的重要作用。观众在参观完毕“古堰沧桑”展区后,对都江堰水利科技与水利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清晰认识,对都江堰“永续利用、世代传承”的悠久历史了然于胸,不禁油然而生“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和“水能兴邦”的历史感慨。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亲自为博览馆作序。2001年8月6日,汪恕诚部长在视察都江堰时参观了都江堰博览馆。汪部长参观地极为认真仔细,并饶有兴趣地试验了都江堰分流排沙原理模型。参观完毕后,汪部长高度评价了博览馆的建设水平,称道“都江堰博览馆代表了国内水利展览馆的先进水平”。2002年1月博览馆接待了参加全国水利厅局长的代表们并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利代表们的一致认同和普遍好评。

 2、都江堰博览馆二期工程

 都江堰博览馆一期工程主要侧重于对都江堰渠首枢纽和都江堰创建史的展示和介绍,对建国后都江堰水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提及。特别是世纪之交,都江堰水利在从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型的过程中,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都需要加以展示。2004年,适逢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四川省水利厅主办、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暨国际学术论坛即将召开。届时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际机构代表、各级领导共计百余人将出席论坛。为作好接待工作,2003年管理局启动了都江堰博览馆二期工程的建设。

  都江堰博览馆二期工程位于都江堰水利调度大楼副楼二楼。展馆面积与一期工程基本相同,层高略低。博览馆二期工程在装饰布展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装饰风格上,注重于一期工程的协调,同时加入了一些现代展览元素,用以体现时代气息;二是布展有条不紊,展面简洁明快。由于图片和文字繁多,为避免展面杂乱无章和分区模糊难辨,我们精心选择展区标牌、创新了板块分隔方式,使展区显得层次分明,边界清晰;三是布展灵活机动。都江堰水利改革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不断有新的内容需要展现。我们将需要展示的图片和文字制成图板形式,粘贴在展壁上;而一些统计数据的柱状或饼状图也制成可移动的立体模型,以后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或补充。

 博览馆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其中三个呈环状展线分布,分别为“飞跃千年”——介绍建国后都江堰灌区的飞速发展,“管理兴堰”——介绍都江堰在工程、供水、法制、科技等方面的管理成就,“利济全川”——介绍都江堰的巨大效益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博览馆中部为“奔向未来”,展示都江堰水利向建设和谐灌区迈进的宏伟蓝图。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我们也作了精心设计:一是体现“水运系乎国运”的思想。我们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建国后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光辉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都江堰灌区的发展从单纯注重量的扩张向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历程;二是体现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的治水思路。同原水利陈列室主要展现工程内容不同,博览馆着重展现了新时期都江堰水利在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保护中的取得的新成绩,从中展现都江堰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科技兴水、依法治水的工作业绩;三是体现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博览馆通过展现新时期人水和谐的新篇章,展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出来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向观众表达了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理念。

 三、在建的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时期

 都江堰博览馆建成后,已累计接待各类游客共计2万余人,并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博览馆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都江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民精神文明共建窗口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定位、经费和展览场馆的制约,现有的博览馆尚不能与都江堰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丰富文化内涵相称。为挖掘都江堰水文化精髓,传承和宏扬都江堰水利文化,在四川省省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四川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拟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

  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选址于都江堰景区内荟萃宫,建筑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共分为序厅、中庭、历史厅、人文厅、发展厅等五大展区。序厅主要展示李冰石像、都江堰全景、灌区风貌等;中庭主要展示都江堰渠首工程;历史厅主要展示都江堰的创建与发展史以及都江堰的科学内涵;人文厅主要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发展厅则集中展示都江堰现代水利成就。

 按照建设精品博物馆的要求,对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的布展内容和整体风格作了以下设计:1、基调:设计采用现代的简约风格与古朴的川西地域元素创造性结合;现代中不失古风优雅,质朴中体现高贵,用材简朴自然,与都江堰延续2260多年成就大气厚重的底蕴一脉相承;2、色彩:从博物馆的人文精神出发,采用黑,白为基色,暗示阴阳调和,又有秦汉建筑的基色;引入绿、褐、银等金属元素色,体现了博物馆的时代气息;3、硬装材料的选择:为了体现上述设计风格,在表现效果的同时满足成本控制的客观需要,地面主要材质采用清水混凝土地面找平拉水波纹。墙面为石材、竹子、木头等天然材质;4、灯光:遵照突出主体、弱化建筑本身、不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博物馆展示效果的特殊要求,灯光在次要的人流交通区域采用较弱的照明,而在展柜则采用集中照明。顶棚全部采用深色处理,营造重点明确,线索清晰,轻松流畅的参观氛围;5、流线:呈总体上单向布展的单线式,观众行走不会出现冲突,展览的线索性也比较强。但是在局部穿插了一些环形和半环形的路线,使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趣味选择路线,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感;6、展品:根据博物馆的定位,展品按出土文物(原件或复制)约占20%、图片约占40%、实物(模型)约占40%的比例展示。

     在展览形式和整体布局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朴简约又不拘泥传统,补充了多媒体、场景复原、景画合一等高科技的声、光、电展示手段。其次,五大展区线索清晰,浑然一体,简洁纯粹,具有较强的视觉艺术表现力。对观众而言,全馆以水为线索,但摒弃大量真水而改用写意的水。如展厅地面混凝土找平拉水纹处理,以及展厅内时时点缀的大小不一的黑色石头,直接停泊的舟楫、以及横跨的拱桥,加上各种水波投影等都给观众传达出地面就是水面的视觉艺术讯息,从而在参观过程中强化古堰与水共荣,人水和谐的境界。

在内容设计上,由于博物馆拥有更大的展览空间,而且划分了专题展馆,其对都江堰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将更加全面细致。在历史厅中将都江堰治水史划分为古蜀治水、都江堰创建、灌区拓展、现代科学治水4个阶段,并大致按照都江堰博览馆的布展思路将总结和展示不同时期都江堰建设与管理的特点,并以不同的展示风格设计和典型文物表现与区分出来,使观众穿越其间,仿若跨越时空隧道,通览了一部立体的都江堰史书。在人文厅中,设计者更是将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细分为若干个单元,并对水文化进行了拓展与衍生。在第一单元中,设计者详细介绍了都江堰对四川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的贡献,以及水利对建筑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第二单元中,设计者则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都江堰传承千年的水文化,并结合现代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古时清明放水节的盛况,以及各种水文化演绎的神话传说;第三单元,设计者着重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在都江堰留下的诗、词、书、画、题词,以及留传至今的水利典籍和档案,以更丰富的形式充分地体现出水利的文化内涵。

 目前,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的方案已经确定,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之中,预计2007年年初建成。  

   从都江堰的第一代陈列室建设到都江堰博览馆,其间也是都江堰在新时期治水思路下迅速发展的十年。都江堰博览馆为公众提供了走入历史,感知水利中的历史的视角。今后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水与社会、水与文明的内容。而都江堰也必将在与自然和谐,与文化融合中走向未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