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组织机构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
·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
·生态景观与遗产保护规划室


  挂靠机构  
·水利史研究会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
·水利遗产相关研究基地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部
·中国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
·中国水利学会
首页 >> 精神文明
徐工教我初识黄河
发布时间: 2012-08-05

郭涛

1980年夏秋之交,研究生学习进入论文准备阶段。根据姚汉源先生和周魁一老师的指导意见,我选择了《潘季驯治理黄河思想与实践》这一论文题目。徐福龄先生当时已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下尽人皆知的“老黄河”。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徐工”。于是,我决定论文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去郑州拜访求教徐福龄先生。

徐工听我说选择了潘季驯治理黄河的研究课题,十分高兴。一见面徐工就问我:“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研究呢?”我回答说:“潘季驯是历史上的治河名臣,成绩卓著。而且他实现了治河思想从分水杀势到束水攻沙的一大转变。潘季驯总结了前人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了束水攻沙的理论并全力推行,他的思想和实践又深刻影响了后代的治河思想与实践。因此,把这一段历史搞清楚,也可以促进对中国治河思想变化发展的研究。”徐工听完我的回答后,比较满意,鼓励我说:“你考虑的比较深入,很好。”接着便给我讲述治黄的历史和他对黄河的认识。他对黄河的水情河势是那样熟悉,特点和关键完全了然在胸。他对治黄的历史是那样清楚,分析讲解是那样深入浅出。他讲话的重点又转向潘季驯、转向束水攻沙的来龙去脉和潘季驯实施的结果。后来又转到近人对黄河的治理和自己的感悟。我听得着了迷,也不时提出问题请教。和徐工的一席谈话就像上了一堂黄河史和治黄史的专题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工一再强调:黄河的问题很复杂,根本症结在泥沙。黄河水少沙多,善淤善徙,所以历史上改道频繁,决口不断,新中国基本实现了河槽稳定、相对安流,河患得到有效控制,这来之不易,实在了不起。但还不能高枕无忧。所以必须老老实实掌握河情水势的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完善治河方略和治河措施。谈话又转到我的论文课题。他说:黄河的事一点也马虎不得。研究黄河应该从熟悉黄河开始。不能只从文献和书本上熟悉,还应当了解黄河的实际情况。因此,他十分赞成我沿着明清黄河故道进行一次全面的实地考察调研。还建议我在黄河汛期参加黄委会组织的巡河查勘活动。徐工1935年从黄河专科学校毕业起就投身黄河治理的工作,始终奋斗在治黄的第一线,经历了无数的艰险曲折,积累了丰富的治黄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他对潘季驯前后27年间四次总理河漕的治河实践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充分肯定潘季驯的治河思想与工程实践,十分认同潘季驯治河的务实作风。我还清晰地记得徐工对我说:潘氏治河的最大特点,是他能从黄河的实际出发,抓住了黄河的主要矛盾,用堤防系统实现了河槽的相对稳定。潘氏不尚空谈,有献身精神,很了不起!当然,徐工也认为,“束水攻沙”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一定局限,因为他不能控制黄河上游的来水来沙情况,只是在黄河下游下功夫,所以最终没能解决黄河水患的根治问题。徐工为了帮助我加深对黄河特点和治河工程的认识,还亲自带我到郑州黄河的花园口险工段,结合现场河势和河工建筑,对我进行具体讲授。当时徐工已年近七旬,我是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年青人。徐工这样关心、帮助青年晚辈,让我十分感动。

拜访徐工之前,我也翻阅了一些黄河的资料和学术界对黄河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的讨论文章,还通读了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及《总理河槽奏疏》十四卷。自己以为对黄河还是有一定了解。可是,听完徐工的讲述之后,才知道自己关于黄河的了解和认识是那样空泛和浅薄。徐工不仅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黄河和河工的常识;而且还让我  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文献资料和客观分析治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当然,徐工也充分肯定了研究“潘季驯治河思想与实践”这一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思路,更坚定了我做好这一课题的信心。

对徐工的初次拜访使我受益终生。这不仅因为从论文题目的研究方面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教诲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因为徐工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感染了我。徐工作为我们的前辈和师长,作为治河老专家,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经验,对待我们后学晚辈和青年,却是那样谦和、那样平易近人,那样循循善诱,那样亲力亲为。讲述问题总是用讨论的方式,平等的态度,从来没有居高临下的神情和语气。徐工做人的风范在以后的接触中一次又一次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又得到徐工的再次指教。1981年夏天,徐工作为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和论文评阅人之一,参加了我的毕业论文答辩。因为是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当时中国水科院的研究生答辩委员会成员规格一般都较高,答辩要求也较严格。我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治理黄河的老前辈,民国时期做过北洋大学校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新中国担任过水利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张含英老先生。答辩委员会成员有水科院副院长、著名水文专家谢家泽先生,水科院副院长、著名水工专家覃修典先生,著名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以及我的指导教师、原北京水电学院副院长姚汉源教授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治河老专家徐工、徐福龄先生。由于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一些名家,而且对于黄河治理的主张意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答辩前曾有点担心对我论文会有不同意见。但是,由于徐工一开始的指教,论文写作中注意了史实一定真实可靠,分析力求客观、全面,评价历史和人物注意公正、准确。因此,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我的毕业论文并给予较好的评价。其实,我深知自己论文中还有许多不足,大家不过是对年青人的包容和鼓励而已。1985年,日本河川开发调查会会长、著名水利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桥裕先生和他的助手将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全文翻译,在日本的《河川开发调查》杂志上发表。说明国外学术界同行对论文的认可。这当然是应该感谢各位前辈对后学晚辈的鼓励和培养,感谢老师们的帮助,也应特别感谢徐工对我的指导。

今年是徐工的百岁华诞。我和徐工初次见面并聆听他的谆谆教导的情景历历在目。特写下这段文字以表达对徐工的感念之情。

                               2012年7月15日夜

                                               于京

?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