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组织机构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
·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
·生态景观与遗产保护规划室


  挂靠机构  
·水利史研究会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
·水利遗产相关研究基地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部
·中国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
·中国水利学会
首页 >> 精神文明
论水利的文化学习与科学素质的养成
发布时间: 2012-05-08

 谭徐明

现代水利科学技术已经将水利细分为众多的专业门类。但是,水利是面对江河山川、面对社会的广阔领域,对社会、对自然的了解、对水问题的了解,是水利从业人毕生需要学习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能力与素质的重要学习。这里我们以水利的文化学习,来理解水利的文化内涵。

1.从中国水利历史、今天与未来,认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中国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这是干旱洪涝频繁发生的自然因素。据灾害记载,中国从公元前206年到20世纪中期的2000多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水旱灾上千次1056次,一场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死亡人口少则万人,多达数十万,更多的灾民背井离乡。因为灾害引发的大饥荒每次都对社会经济以极大的冲击。所以兴修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利事业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大禹治水揭开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章,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九州因治水而产生,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与治水活动同样关系密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20),中华大地由诸侯列国走向大一统,国家水利建设因此进入了第一次高潮。魏国引漳十二渠,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以及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代表了这一时期水利事业的最高成就。

经历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500多年的动荡,隋代统一政权的建立,再次带来了国家水利建设的高潮。隋唐宋时期(581-1279)蓬勃兴旺的水利事业为帝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时期以长安、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东西大运河,沟通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构筑起横贯中国东西南北的骨干水道。富饶的长江太湖之间,圩田与塘浦构筑起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经济区基础。水利工程造就了长安、扬州、洛阳、成都、杭州等都城完善的城市河湖水系和壮丽多彩的湖泊园林。以唐《水部式》与宋《农田水利约束》为代表的国家水法的诞生,标志着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水政管理体系形成。

元明清三代(1271-1644)中央集权统治时期,连接北京和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持续运用600多年,成为中国南北不同地域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联系的重要纽带。与此同时是地方水利的发展,各类水利工程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1921年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发布为标志,数千年的传统水利因此开始了既往开来的大变革。

1949年以来,中国水利实现了跨越性进步。全国范围内持续50年的水利建设,使我国七大江河的防洪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60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5926万公顷, 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00万吨。与全世界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8%相比,我国的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49%,。在这些耕地上生产了中国70%的粮食和90%的蔬菜、经济作物。占世界6%总量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水利事业对中国和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30年来城市化进展加快,水资源短缺、干旱洪水频发,水危机日益严峻,对社会经济、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日渐显著。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高到保障民生、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是发展经济的制约瓶颈,要求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这就说明当前水利事业既面临如何发展的种种挑战,也面临行业全面进步的机遇。经过大学通才教育的青年才俊们在这样的形势下步入水利,可谓正当时。对事业的担当与责任,是每一位进入水利领域的莘莘学子们进行高学历学习时首先具有的内动力。

2.以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的精深认知江河与水利,养成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是水利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因为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需要科学观的引领,文化底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20世纪20年代现代坝工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推动了现代水利科学技术更加精准的研究和实验,将水利科研细致到水流条件下泥沙颗粒的运动,深入到大坝、地基结构的内部,可以把在大地流动的洪水通过数学模型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不代表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要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不对自然规律、江河特性有全面深刻的认知,技术的局限与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水利工程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处优秀的水利工程,可以完善自然,从而产生长远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例如有2500多年历史的四川都江堰。而有的工程,在取得较大工程效益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之深之大,在其后若干年反映出来,并影响长远。例如京杭大运河,这是古代人类社会征服江河达到最高程度的水利工程。但是,运河隔断了区域自然河流的水道,将各支流归为一河,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路,从而加重了运河阻水沿线区域的洪水灾害。兴建大运河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联系起来,是古代社会发展不得已的选择。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因为无视江河特性和自然规律,造成重大失误的工程案例在国内外也不在少数。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由于对黄河泥沙影响的误判而成为失败的水利工程。造成这一失误的不是技术,而是科学精神。不了解江河特性,就不能清晰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底线,因此而造成的失误是不可避免。

水利工程涵盖灌溉、防洪、水运、城乡供水,乃至环境、景观、园林各应用领域,水利事业同样涉及政治、经济、工程技术、江河变迁、法规制度、文化等等。水利如此多的元素,如此丰富的内涵,以致少有人把握水利的所有知识,明晰各类水问题的成因。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水利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应用型学科这一特点。通过文化学习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将内涵丰富的文化与专业技术融为一体,造就了对“水”问题更多层面或不同视角的理性思辨,从而养成我们应当具有文化内涵与科学精神的职业素质。
?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