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组织机构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
·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
·生态景观与遗产保护规划室


  挂靠机构  
·水利史研究会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
·水利遗产相关研究基地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部
·中国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
·中国水利学会
首页 >> 精神文明
2010年水利史所河西走廊考察日志之八
发布时间: 2011-03-02

2010年10月27日 晴

张念强

我们起了一个大早,这将是最繁忙的一天,我们上午要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下午要去参观黄河上几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以及黄河母亲雕像等。每个人都怀着一份激动的心情,因为今天的行程将是我们考察收获的总结和知识的升华。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是省里唯一具有团体领队资格的考古发掘单位,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多项工程建设前的文物保护调查、多处遗址和墓群的考古工作,还结合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了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简牍和长城以及佛教考古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陪同我们考察的人员中有国家文研究院的老院长,他为人和蔼,一路上给我们介绍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机构由来、业务内容和考古成就,这使我们在路上就进入了角色,大家热烈讨论着,把自己了解的知识都端了出来。汽来从大道上转了几个弯,缓缓的开到了一个小巷子里,蛮窄的,我们在夸师傅车技好的同时,也更觉得这个地方的神秘。进了大门就是办公大楼,比较朴素,恰好衬出了做学问人的风格。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所里的专家和领导,给我们介绍了所里的研究情况后,就带着我们参观了,这非常令人兴奋,看着一件件被保护下来的文物,想着自己在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物那么近距离的接触,讲解人员很生动的给我们讲述着它们的由来、背景,听到入神处,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着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着一个个文明的奇迹。

我们参观最重要的地方是简牍陈列室。简牍是竹子刻出来的薄片,是当时重要的文字载体,记录着那个时代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等内容,对我们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简牍保存非常完整,虽经过几千年,墨迹仍然清晰,文字也可以辨别出来。考察队伍中的几个书迷就地研究起来,竟然找到了相关当时西北水资源的一些记录。考古所的专家告诉我们,他们已经保存和整理出了大量的简牍资料,对我们研究西北水资源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又是一个另我们兴奋的消息,参观后我们两个所之间基本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为我们发掘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供莫大的帮助。

2、甘肃省博物馆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省博物馆将这句诗在9000平方米的展厅里生动的展现出来了。馆内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等约35万余件。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整个参观过程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馆里的彩陶展厅。甘肃是我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馆内按照大地弯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等多个专题进行展出。

大地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约8000~7000年。当时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那但那时的彩陶比较粗糙,没什么花纹,尚处于起始阶段。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年~5000年,当时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此时的彩陶图形体复杂,出现了几何形纹饰和组合图案,表现出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达到河西走廊西部,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当时的居民种植黍、粟和大麻等作物,这个阶段的彩陶陶质比较坚固,表面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距今4000年以后,甘肃又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由于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民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色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甘肃彩陶的内涵。

xin_563090627105233700417.jpg

网纹双耳彩陶

xinsrc_420502131313484292211.jpg

旋弧纹彩陶

除彩陶展厅外,我们还参观了丝绸之路、古生物化石等展厅,众多国宝级文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现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就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出土于1969年武威市。马的造型矫健精美,昂首嘶鸣,并向前奔腾。它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燕,飞燕回首惊顾,表明了马在疾速前行。从马的形态上,其着力点集注于超掠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反映了当时人民卓越的铸造工艺水平。

时间匆匆,大家意犹未尽,只能离开。如果说博物馆精彩的展陈给了我们神经上的冲撞,那中午的美餐又给了我们的味觉上的刺激。正宗的兰州拉面,金黄色的面条粗细均匀,汤上漂着绿绿的香菜,红红的辣椒油,用古典古色的青花瓷大碗盛着,搭配出了一张立体的美图,还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反映出了厚重的民族风味和气息;独具西北特色的羊排,肉嫩,无膻,令大家伙赞不绝口。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了黄河(兰州市段)的岸边,参观了几个古代水利工程的复原体、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黄河母亲雕像和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黄河铁桥。

3、水车

水车是利用水动能的一种古代水利工程,它通过精巧的机械设置完成了水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能够帮助人们从低处水汲水进行灌溉,也可以再经过水力的转化用于加工粮食等,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最早有记载的水车大约在东汉时期,那时应该算是水车的雏形,各种功能和部件尚不完善,只能用人力来推动;到了唐宋时代,水车的轮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可以引用水力,做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到了元明时期,轮轴的发展更进步,出现了多组齿轮,可以引用水力、兽力等多种动力,也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地势。

兰州水车是由兰州人在明代时吸收借鉴南方水车技术基础上创造制作的,主要用于解决河岸高、水位低,难提灌的难题,初步使用后使家业大受其益,以致当地水车被大规模建造,到清代,兰州黄河两岸架设的水车已达300多轮,成为了黄河兰州段上独有的风景,但随着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车逐步被水利工具替代而消失。

DSC05193.JPG

复原后的水车

DSC05201.JPG

水力推动的磨盘

4、黄河母亲雕像

母亲是伟大和无私的,她唯一的想法就是呵护着儿女们茁壮成长。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哺育了中华儿女。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国文明初阶段的夏、商、周三代,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母亲的雕像坐落在大山前的一块平地上,黄河岸边。雕像的上部是黄河母亲,她平静的躺着,面带微笑,慈祥的看着怀中的孩子,而那孩子满脸幸福,抬着头在那里玩耍。雕像的底部刻着一些水和山的条纹。整个雕像从立意到布置,再到细部雕刻都非常有意义,既反映出了黄河的壮观,又反映出了母亲的慈爱。

看着面前的雕像,想到了黄河的现状。源头冰雪消融,冰川面积缩小。中游植被破坏,造成黄河大量的泥沙,形成了地上河,遇雨成灾。下游因沿途过多污染物的排放、水资源开发过重,引起的河道断流和生态破坏。这些让都我们心痛,在此,呼吁各机构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她。

DSC05188.JPG

黄河母亲雕像

5、黄河铁桥

兰州是黄河穿过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素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说法。直至明洪武年间,人们建立了一座浮桥,才将两岸永久性连接起来,名为“镇远浮桥”,这次我们看到了当时作为浮桥支撑之一的大铁柱,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虽锈迹斑斑,但仍屹立不倒。

至光绪年间,清政府又在此处修建了铁桥,也就是现今的黄河铁桥,总计长233.33米,宽7.5米,现场看起来气势恢宏,很是壮观。铁桥由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和甘肃合作,花费白银近31万两修建而成。当时的中国极为贫穷、落后,工业不发达,以致修桥用的所有原料都是从德国运至天津,再从天津转运至兰州的,那时国内运输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但人们依然克服了运输、技术等种种困难,将其修建而成,着实是令人赞叹的成就。铁桥兴建后结束了黄河上游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如今铁桥也成了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DSC05206.JPG

黄河铁桥

?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