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搜索  
  组织机构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
·信息与灾害风险研究室
·生态景观与遗产保护规划室


  挂靠机构  
·水利史研究会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导...
·水利遗产相关研究基地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部
·中国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
·中国水利学会
首页 >> 最新公告
超越学科界限的交流 多视角文化观的分享——2011.6.30“名家讲坛”学术活动记
发布时间: 2011-07-12

应匡尚富院长的邀请,2011年6月30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博士莅临我院,在“名家讲坛”作学术报告。这是我院举办的第一次有关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交流。报告者从近年国内外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解析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转移。报告以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同行业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为切入点,从文化发展趋势论及文化遗产的理论构架、保护战略。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以生动案例,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将精彩的报告屡屡推向高潮。

匡尚富院长主持了报告会,并发表讲话。讲话指出: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水利是中国立国之本。留存至今且仍在运用的水利工程中,如都江堰、郑国渠、坎儿井、通济堰、京杭运河,乃至刚刚申遗成功的西湖都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它们是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历史进程的标志性工程。目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水问题日益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水关系。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文化更加多元的追求,期望水利建设不仅要提供基础设施,还要创造优美的环境。水利与文化相互的影响与促进,正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保护水利遗产,使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得以永续利用,是现代水利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

匡院长介绍了我院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他指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的全面推动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以及保护工作,不断由文物系统向全社会推进。作为国家级的水利科研机构,我们切身地体会到了由此产生的转变: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6年开始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 “文化遗产日”,自此文化遗产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展示进入公众的视野。中国水科院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涉足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

匡尚富院长讲话

单霁翔博士报告题目是:“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报告深刻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以生动案例列举了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滞后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不协调。指出: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内推力,发达国家需要文化为支撑。当前中国进入了文化遗产保护更为紧迫、更加关键的阶段。

报告精辟地分析了“文物保护”向 “文化遗产保护”转移的战略意义与哲学思考。指出这一转移意味着更多行业将肩负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产生,反映出人类认识由注重物质财富,向注重文化内涵、再向注重精神领域的不断进步。在内涵上,突出了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和公共参与性。在外延上,实现了由单一文化要素向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由“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由“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由“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实现了由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由“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最后,单霁翔局长指出,“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

单霁翔局长作学术报告

最近10年来,我院有水利史、结构、岩土、中水科技等研究所或中心参与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科研任务。尤其是大运河保护我们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先后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十一五项目“空间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课题,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及水利部大运河保护水利专项规划任务。在这些科研或规划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加深和丰富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开阔了视野。单霁翔局长高度评价了我院近年来的工作,他在报告中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高屋建瓴的阐释,对于我院开展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场

?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12/26 11:17:02